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文苑|风雨望海楼

 2025-04-26 10: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第一次踏上昭通这片神奇的土地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从我的第二故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出发,乘坐开往昆明的大巴抵达昆明汽车客运东站,然后转车沿213国道前行,途经会泽县管辖的驾车、待补、石嘴、迤车等地,历时3天到达昭通。值得一提的是,从昆明到昭通就需2天:第一天从昆明东站菊花村出发,途经寻甸羊街、功山,翻越崇山峻岭到达待补。第二天,从待补出发再到昭通。记得那是寒冷的冬夜,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碎石铺就的公路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车轮碾压后的雪路,犹如一条银色的飘带缠绕山间。汽车爬坡时速度极慢,堪比人们慢跑;唯有下坡和行驶在平路上时稍快些。这样一来,平均时速仅为25公里,且每日最多行驶260公里,行程往往从日出持续到深夜。

当我乘坐的大巴到达昭通客运站时,同样是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客运站离我要去的地方还有2公里左右,街道已被六七厘米厚的积雪覆盖,每走一步都会留下一个深深的雪窝,积雪不断灌入鞋内,冰冷刺骨。大街上空无一人,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四处也打不到车,只好在距离车站30余米处的一家招待所将就住了一宿。如今,从昆明到昭通全程只需4个小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时的213国道从凤凰山西面的山脚出发,经过凤凰桥,穿过昭通卷烟厂厂区,一直延伸到昭通城的南大街汽车客运站。道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树“遮天蔽日”。梧桐树之外是良田万顷,望海楼就坐落于距离213国道不远处的田地中央,一条小路与国道互通。小路两旁长满了高矮不一的梧桐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杂树,望海楼则矗立在小路的尽头。这条小路,实际上是为游客前来观赏望海楼而修建的,通过这条小路不仅可以观赏望海楼,还能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可以到达附近的村庄,走村串户,感受昭阳一角的风土人情。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条小路已不复存在,整个区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昭通城以望海楼为标志,打造了一座有名的人文水体公园,园内以望海楼为中心建立了广场。走进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简约的望海楼,亦称“恩波楼”。楼高三层,宝塔形状,四维坐向,屋瓦四面飞檐翘角,呈橙色,宛如一支斗笔直指苍穹,与凤凰山相呼应。修复后的望海楼保持了原址原貌。第一层墙体保持了清代的清水砖墙,清水砖上从右至左印刻着“光绪癸酉廿八年”,横刻“恩波楼”,竖刻落款“季夏造”字样。望海楼的西南方向设有圆形卷道门,门上方以清水砖墙为背景,镶刻“恩波楼”三字,门两侧的弧形石柱上,精雕楷书楹联,上联:万千气象增坰野,下联:杨柳楼台接凤凰。在两副对联的两侧,黑色油漆刷制的木板上雕刻着两副行书楹联,悬挂于清水砖墙之上,上联:恩波水映望海楼楼焕异彩,下联:千顷池流葡萄井井涌珠泉。两扇木门为红底彩面,油印有古代官员清正为民的形象;门的两旁各有一棵参天柏树,犹如卫兵守护,柏树下横直竖立着关于望海楼历经风雨巨变的文字简介。曾经的清水砖墙的四面镶嵌着不同年代的石碑,记载了望海楼各个时期的史实;第二层及第三层为四角攒尖顶式楼阁,木材间架结构,杂色琉璃瓦顶。望海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知县(今昭通)沈生遴创建,楼前曾增设回廊和石栏,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光绪末年由邑绅杨履恒募捐资财重新修建;其后,当时的云南总督爱星阿至此观赏,改名为“恩波楼”。2000年,昭通行署(今昭通市政府)拨款维修,于2012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海楼曾经是“中共昭通支部活动地址”,碑文记载:“1928年至1930年,中共昭通支部在此活动,1929年2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临委派中共党员浦光宗到昭通传达省临委指示,中共昭通支部负责人费炳带领党员和‘农翻’会员在望海楼内听取指示,安排下一步工作,这里是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地点。”当时的保护范围以墙体四围延伸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墙体向四围延伸50米。

由此可知,望海楼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今天的人们不能忘记。每当我们来到这里享受公园远山近水的美景时,都少不了围绕望海楼墙上镶嵌的石碑进行浏览联想。浏览眼前宽敞的广场、九孔桥、人工湖、湖中岛、铁索桥、飞翔水鸟、绿树花草等;联想当年登楼眺望良畴万顷、映日疏风、水光潋滟、叠浪摇天、凤岭飞霞、山野楼阁、倒影参差,寓海市蜃楼之景,素有望海之势。其后,云南总督爱星阿至此观赏楼前蓄水,汪若巨浸,碧波荡漾,海天一色,遂改恩波楼,但是人们仍然惯称望海楼。光绪二十九年,郡部绅士杨履恒募捐资金重建,增建花园,护以围墙、石栏,景致较前耀眼,为人们休闲小憩提供了僻静的去处。

1929年初,中共云南省委曾派浦光宗到此传达临委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指示》。之后一段时间里,这里成了当时中共地下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处所,同时也是昭通早期革命活动的摇篮。因年久失修,望海楼即将颓废,历届市政府相继重视,多次视察,几经修缮,委实为昭通先进史迹之胜地,同时也是昭通先进文化之代表。为抢救昭通红色文物、缅怀先烈革命历程,当时的昭通行署决定拨款重修望海楼,交由之后的昭通市政府具体承办,于2000年9月拆除,保持原址原貌重建,历经半年时间顺利竣工。2016年4月26日,昭阳区文化体育局以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投资40万元对恩波楼再次进行修缮,增加了石栏、石台、碑文等,并以此为中心拓建了公园广场。如今,恩波楼已成为昭通百年历史的重要文物标志,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新修建的望海楼与市容、凤岭融为一体,东联凤凰山麓,采用现代建造技术打造了宽敞明亮的望海楼广场。广场以东,人工塑造的山川瀑布依凤凰山迎望海楼飞流直泻,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相比之前的恩波蜃影更加漂亮;西接跨越百米人工湖的九孔虹桥直通市区海楼路,联通整体公园四周,为人们休闲漫步提供了方便;南靠环湖路通往鲁甸、巧家和昆明;北面实验中学贯穿昭通市区,与市区繁华遥相呼应,为广大市民游览公园、逛超市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然名气不小。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昭通人出游四川,在与四川人交流时,大家互相赞誉各自家乡的景物,其中不乏名山大川。四川的朋友当众夸赞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滔滔不绝地赞美自己的家乡,引得众人喝彩。为此,昭通的友人站出来说,我们那里还有比峨眉山更高的建筑,四川人不信,迫不及待地要求昭通人说出来让人见识见识,于是,昭通人漫不经心地说:“昭通有座望海楼,半截插在田(天)里头。”众人大哗,相继传诵,昭通不仅有“昭阳八景”,而且“昭阳八景”之一的望海楼比“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还高出许多倍,可谓是世间奇观。人们由此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凡是来到昭通的友人,不论多么忙碌,都要抽空前来观赏这座神秘的望海楼。观赏之后,他们才明白望海楼的真正含义:望海楼的价值不在于其建筑的高度,而在于其立意深远。它矗立于田间地头,象征着古代的昭通坝子曾是一片汪洋,而凤凰山则是大海中的一座小岛,这里的人们时刻不忘这片良田的来历。古人曾居住在昭通北闸的过山洞,这一历史在昭通诗人殷美元于1995年3月撰写的昭通北闸“过山洞古猿人遗址长联”中就已提及,该长联134字如次:

上联:宇宙几沧桑,慨亿万年前,神功造化,辟此玲珑宝洞,远古人民,磨石为锄,沿湖拾贝,听布谷催耕,桃溪莺啭,试问天边明月,岭上金鸡,那时候,春光秋色,谁能领略兹烟霞世界。

下联:山川随俯仰,看百十里内,巧匠安排,顺其缥缈仙踪,琳琅殿阕,飞虹漾彩,缀玉连珠,将奇观荟萃,渔父棹临,引来海外贵宾,城中俦侣,趁今朝,妙景良辰,君莫辜负这锦绣蓬瀛。

赏读此联,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到了人类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过山洞位于距离昭通城13公里的鸡公山右前侧方,该洞南高北低,南边是千顷池,北面四山环绕,平野良畴,宛如世外桃源;东面为闸心场,西边是海坝乡,又分水、旱二洞。水洞内流水淙淙、石乳凌空,声若环佩,神奇幽幻。在远古时代,人们尚未发明日历,无法掌握春耕播种的时机,只能依赖布谷鸟的鸣叫声,过着“时有花落去,远随流水乡”的世外桃源生活。经过亿万年的造山运动,地球形成了许多溶洞。这些溶洞长期受到水流的侵蚀,洞内钟乳石倒挂,洞壁玉光水滑、玲珑剔透。据考古学家考证,大约10万年前,昭通的先民(古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洞内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属于早期智人。当时,昭通坝子还是一片汪洋,被称为“千顷池”或“灵池”。

后经大禹治水,他挥动方天画戟和开山大斧,凿开老鹰岩的巨石,开辟出一条河道,形成了洒渔河。从此,昭通坝子的海水沿着洒渔河,流经大关、盐津、水富等地,最终汇入金沙江。随着海水的疏通,曾经的湖海逐渐变成了良田万顷,养育着世代的昭通人民。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功绩,人们便在此修建了望海楼,以此铭记这片福地的由来。

如今的望海楼与昔日的望海楼有着天壤之别。新修建的望海楼保留了原址原貌,矗立于凤凰山下,其平台采用现代工艺制造的石砖铺设,四周通过不同形式的步梯与广场相连。来此观光的人们可从广场平地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登上平台后,便能近距离观赏望海楼清水砖墙体上镶嵌着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碑文,从中感受望海楼的沧桑,同时领略凤岭飞霞、海市蜃楼的宜人风光。


作者:杨志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