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㉖ 曾钊:一段双向奔赴的成长叙事【镇雄场坝二小篇】

 2025-04-23 10: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乌蒙山脉、层峦叠嶂如凝固的海浪,镇雄县场坝镇,便深藏于这褶皱深处。二月的晨雾裹挟着料峭春寒,未褪的冬衣,在山间萦绕。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 22 岁学生曾钊,攥紧背包带,目光穿透车窗,凝视着窗外绵延山脉。此刻,他胸腔里翻涌着滚烫的憧憬 —— “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将他与场坝镇第二小学紧紧相连,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支教之旅,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

场坝二小的铁门发出吱呀声响,却锁不住校园里蓬勃的朝气。曾钊背着行李跨进校门,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昆明备课时想象的静谧乡村画面。宿舍楼内,千余名学生穿着各色运动鞋,身影如潮水般涌出,在晨光中跃动。孩子们的奔跑声、欢笑声如同欢快的音符,在山村小学的上空跃动,这里的热闹与活力远超他的预期。​

校长递来的花名册,如同一把沉重的钥匙,为曾钊打开了认识这群孩子的大门。当看到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七成时,他的心被刺痛了。他这才明白,自己带来的不仅是体育知识,更是一份珍贵的陪伴。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困难家庭,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他们稚嫩的肩上。更令人揪心的是,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专业学科教师寥寥无几,体育场地和器材更是捉襟见肘。学校依山而建,操场被分割成上下两个,1900 余名学生挤在不足四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里做早操,大型体育活动根本无从开展。​

尽管条件有限,孩子们对体育的热爱却无限。曾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盘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体育天地。教篮球时,他设计了 “运球接力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掌握技巧;练体操时编排 “体操模仿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纪律曾是首道难关。操场上,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鹿般跳跃,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也难以收敛。上课期间,注意力涣散、不听指挥是常态,甚至时不时有学生趁人不注意溜开。面对这样的情况,曾钊未严厉斥责,而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游戏中。

体育课上的一次冲突,让曾钊至今记忆犹新。两名学生突然扭打起来,课堂瞬间陷入混乱。曾钊及时制止了冲突,其中一名学生却倔强地拒绝接受,满脸不服。他蹲下身,轻轻掸去孩子衣襟上的尘土:“想不想玩个新游戏?”在孩子们错愕的目光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冲突化解课”就此展开。两人三足、信任背摔、协作运球……当夕阳染红云层时,先前打架的两个孩子已肩并肩坐在楼梯上分享同一包糖果。

渐渐地,课堂不再是混乱的 “战场”,而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学习乐园,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

曾钊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不仅教授体育课,更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了日常教学。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也锻炼了身体。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曾钊的心里都充满了满足和自豪。他知道,自己在这片云端之上播撒的种子,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回想起支教初期,曾钊坦言那是最艰难的时光。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学生、初登讲台的忐忑,都让他倍感压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面对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熟悉了学校的一草一木,与学生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教学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那些曾经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都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在曾钊眼中,乡村教育困境亟待改变。师资薄弱、场地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他表示,支教结束后仍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实际需求,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莫娟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镇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