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6 15:19风吹竹动,竹涛阵阵。清明过后,来到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目光所及,万亩竹林如同巨大的绿毯铺陈在连绵起伏的山岗岭壑之上,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在这季风带的湿润气候里,筇竹拔节生长,采笋人正忙得不可开交。
(一)
滇东北的云层压得极低,裹挟着湿气的晨雾还未散尽,在海拔1500米的向阳村汪家坪山坳里,顾大坤用尿素袋改制的背篓被晨露浸出水痕。“哦——吼——”一声声穿透竹海的长吟激起群鸟振翅,在这褶皱的山体间,藏着祖辈与竹林对话的密码:这声调三成是联络同伴的讯号,七成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宣告。
不同频率的“哦——吼”在山谷间回响,像极了竹林生长的节奏。
顾大坤的目光在翠绿的竹影间搜索,右手闪电般捉住破土不足三日的嫩笋,腕间一抖,“咔”的脆响里,笋根断裂处渗出清亮的汁液。没过多久,他的袋子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大自然的馈赠。
采笋季节,顾大坤从上高桥的一个建筑工地回到向阳村,全身心投入竹林里。他说,家里的5亩竹林每年能为他带来近万元的收入,这比外出打工要划算得多,尤其是在现在春笋采摘季节,收入更是可观。
“管护时采小留大,竹子才能长得好!”顾大坤撩起衣襟擦着脸上的汗珠。
自2019年种下筇竹后,通过村里组织的筇竹种植培训,顾大坤对筇竹种植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提起董文渊教授,顾大坤连连竖起大拇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董文渊是西南林业大学的竹类研究专家,正是他带来的筇竹种植技术,让向阳村焕发了新生。在董文渊的指导下,村民们学会了科学的竹林管护方法,每一步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与科学的指导。
望着满山的翠绿,顾大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种筇竹的收益是以前种包谷和烤烟的几倍,每年都会有人前来收购竹笋,价格十分可观。这不仅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郁郁葱葱的筇竹将向阳村托举在竹海中。10多年前,这里的山林还是一片石英砂采矿区,那时,机器的轰鸣几乎掩盖了大自然的呼吸。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将这片曾经的废弃矿坑,变成了如今的竹海仙境。
(二)
“程志贤,51公斤,255元。”
“刘从莲,40公斤,200元”
……
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边称重,一边结算,笋农们拿着一天的辛苦所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背着新鲜竹笋的村民一批接一批地来到这里,一袋袋竹笋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等待着被运往加工车间。笋农们交流着采笋的经验,谈论着今天的收入以及这笔钱的计划用途。
夕阳给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公司的车间镀上金边,身着工装的石清玉在二维码扫描枪的滴滴声中穿梭,货架上的真空包装笋制品彰显着北纬29°的独特优势。她认真清点着出库产品,细心地核对每一批货物的数量和目的地,今天这批笋制品将发往长沙、重庆。自从家门口建厂后,石清玉再也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她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真的很满足。”
在竹笋加工车间内,杀青、切割、蒸煮……数十名工人身着工作服正忙着将新鲜的竹笋进行加工处理。企业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我们的产品开袋即食,有清水笋、罗汉笋、翡翠笋等种类,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均有销售订单。”董事长程公毅说。
唯有持续拓展市场,方能确保向阳村的筇竹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们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段时间,程公毅辗转全国各地走访客户,了解市场需求,洽谈合作事宜。
程公毅与向阳村的村民们紧密合作,他郑重承诺将以公平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竹笋,让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合理回报。同时,公司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竹笋的加工品质,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5月初,程公毅公司的二期生产线将投入使用,这一全新的生产线能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仿佛刚从山林中采摘的竹笋般的极致新鲜体验。该技术的流程为收购后,立即将竹笋送入冷库进行分级处理;紧接着,将竹笋置于零下196度的超低温环境中锁鲜,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成分;之后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迅速将竹笋送达客户的餐桌。
程公毅说:“我们的筇竹产品品质出众,市场潜力无可限量。尽管面临资金短缺,但只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定能开拓更宽广的市场,为向阳村村民谋取更多福祉。”
(三)
向阳村是大关县20个竹产业专业村之一,也是大关县筇竹产业园所在地,辖区内有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3家涉竹龙头企业。
竹笋加工厂的建立和投产,让销售变得更加活跃。村民们每天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仔细盘算着哪家企业的出价更高,哪家的收购条件更为优惠,以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
在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竹子的加工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竹笋的采摘、加工到竹制品的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42岁的倪良群在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竹笋切头工作,自公司成立以来,她便一直在此工作。提及建厂初期的情况,倪良群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里还有我家4亩土地,现在已化作了工厂的一部分。”
当初,政府计划在向阳村建设筇竹产业园,村子都沸腾了。只要村里有了工厂,大家便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对于征地,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支持,不到半个月,一份份盖有红手印的征地协议书便递交到了村支书的手中。
倪良群说:“当初,村里的工作人员找到我们征地,我第一个就同意了。家里的土地不多与其闲置着不如拿来支持村里建设。现在村里有200多人在这里上班,大家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
站在向阳村的山岗上,俯瞰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村民们学会了与自然的对话,这里的每一根竹子像是撬动世界的杠杆。
这卷浸润着竹香的乡村振兴图鉴,正沿着北纬29°的山脉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