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4-16 08:55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月2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围绕省委“三大经济”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昭通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昭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昭通还未对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进行细化分类,相关概念模糊,缺少精准性的指导和支持政策。同时,有的政策执行标准存在地区间、企业间差距,导致部分地区内卷、恶性竞争,加重地方负担,助长企业“短期套利”心态。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昭通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水电、烟草、煤炭等,还存在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同时,产业结构不优,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三)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产业链短。大部分传统产业以粗加工为主,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二是三产融合发展不够。产业发展基本以一产为主,二产不发达,三产落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导致产业发展驱动力弱,经济效益较差。三是缺乏龙头企业。缺少带动性强,能发挥辐射、示范等产业龙头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多数企业各自为营,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产业缺乏凝聚力,缺少强有力的“龙头”拉动,难以形成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集聚效应,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缺少创新支持平台。昭通目前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均为空白。同时,现有的平台创新能力弱,部分已建成的平台存在研发投入不足、设备仪器匮乏、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导致平台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活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五)人才支撑不足。一是受工作平台、薪酬待遇、生活环境、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多人才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导致昭通引进的人才多是硕士研究生、985高校本科生,高层次人才存在引不来、留不住。同时,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少,本地人才教育培养资源相对匮乏。二是昭通现有人才引进基本上属于同质性、模糊性、笼统性引才,未明确符合昭通产业结构的人才要求,缺少针对各产业内各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而形成的人才目录,导致对于产业人才的评定表现为“强调产业,但不知道产业需要什么;强调高端、紧缺,但不知道对应的专业能力是什么”,加大了精准引进产业人才的难度。三是昭通人才政策重点集中于“引才”,忽略了引入人才后的周期服务,比如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出台的人才政策主要以住房补贴等一次性补贴和一定时间期限内的生活补贴为主,而在诸如医疗、子女教育、职称荣誉、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不足。同时,人才引进奖励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股权激励等支持方式。
二、昭通要协调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保护传统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因此,昭通要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势保护间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资源支撑、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和推动;三是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可以成为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因此,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支撑性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落后产业。昭通要顺应和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广适用先进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方面要巩固拓展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加强产业链的延伸、补充和强化,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紧抓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涌现的新机遇,着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昭通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昭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全市要坚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理清相关概念,树立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加速器的发展理念。对昭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科学分析与指导,对相关产业进行细化分类,针对不同产业和行业特点分类精准推进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向“新质”跃升。二是出台、调整相关政策。以“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抓好产业科技创新“突围”和完善产业人才“选、留、育、用”机制为主线,及时出台和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不断加强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建设,推动要素配置更加市场化,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人才“充分涌现”。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抓住融入国内大市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引智”转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与东部发达地区就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其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二)坚定不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以智能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传统优势产业在精细加工、延伸开发、更新换代和提高附加值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持续壮大产业规模,让传统优势产业再度焕发活力。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秀典型的选树和宣传,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学习样本,推动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分量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之路,持续将优质中小企业打造成为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支柱,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昭通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二是推行“创新飞地”模式。构建“科技创新在外地,转化落地在昭通”的协同创新模式,借助外地资源加强与昭通主导产业相关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实现外地和昭通在科技研发、项目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集中力量”扶持昭通规模较大的企业,控制同类产品企业数量,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界限,着力提升、壮大、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辐射作用。四是优化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环境。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通过设立科创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专属保险产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解决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和风险较高问题,不断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
(四)加强产业人才支撑。一是强化产业人才引进。打破“人才必养”的传统人才理念,围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以“借外脑求发展”的人才柔性流动模式引进人才。二是强化产业人才培育。一方面构建“企业—高校”订单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对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打造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队伍。三是强化产业人才激励。一方面,对产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既注重物质激励也注重医疗、职称荣誉、评优评先等方面的精神激励,既关注人才本身发展也关注困扰人才的老人赡养、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问题。另一方面,丰富人才激励形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激励机制,如完善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产业人才的创新创造积极性。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张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