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09 08:30巧家县白鹤滩街道鱼坝村,这个地处金沙江畔的村庄,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不懈的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
甜蜜事业夯实经济根基
鱼坝村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金沙江海拔落差形成的山泉水灌溉系统,造就了甘蔗生长的绝佳环境。这里产出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优,每吨甘蔗的榨糖量比其他地方多出近20斤。
近年来,鱼坝村甘蔗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当地通过争取各类资金,引进了蔗糖生产龙头企业——巧家县万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并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专家实地指导甘蔗新品种的引进与种植。村民积极响应,规模化种植甘蔗的热情高涨,全村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1200多亩。2024年,鱼坝村甘蔗产量达2万吨以上,产值超1700万元;红糖加工及销售总量达2000吨,产值达6000万元。
甘蔗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产量与产值,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甘蔗非榨季,部分村民负责甘蔗的日常管护,部分村民负责红糖馒头的生产与包装;榨季来临时,他们就到工厂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蔗糖龙头企业全年提供工作岗位40余个,稳定吸纳31人就业,帮助村民创收10余万元,辖区内6家小糖坊在榨糖期间可解决150余人就业,甘蔗种植、红糖加工等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此外,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村集体经济效益也得以大幅提升。
鱼坝村在品质把控与品牌建设上下足功夫,全力提升甘蔗产业的竞争力。企业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从甘蔗种植环节便杜绝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确保原材料天然、绿色、健康。在熬制工艺方面,既坚守传统古法技艺,又结合现代卫生管理要求,保证每一块巧家小碗红糖都达到有机标准。如今,巧家小碗红糖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云上鱼坝”开启乡村旅游新篇
鱼坝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便利、自然景观优美、常年气候适宜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了“云上鱼坝”休闲度假区。
鱼坝村争取到各类资金1530多万元,实施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精心建设了研学基地、共享菜园、食育厨房、民宿、火把广场、儿童娱乐区等观光休闲景点。这些景点各具特色,研学基地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前来开展农业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认识农作物、体验劳动的乐趣;共享菜园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游客可以认领土地,亲手种植蔬菜;民宿则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让他们能尽情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通过招商引资,鱼坝村与云南珠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达2600万元的三期投资协议,共同开发农文旅项目。自“云上鱼坝”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每逢节假日,“云上鱼坝”游客云集。游客们或品尝甘蔗、“八大碗”,或闻着糖香、晒着太阳,漫步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及菜地果林间,惬意地体验乡村的美好生活,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邀请专家开展甘蔗种植、红糖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推广优质甘蔗品种,不断提升品质与产量;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等的合作;发展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鱼坝村将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鱼坝村将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开发更多旅游项目,如举办甘蔗文化节、乡村音乐节等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场、公共厕所、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为农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根根甘蔗甜润如蜜,一处处乡村体验趣味盎然……在春光的映照下,一幅农文旅融合的新画卷正在鱼坝村徐徐展开。
通讯员: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