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腊月廿七赶“尾场”:在豆沙古镇打捞沉入时光里的年味

 2025-01-27 10: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传统习俗中,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赶集备年货,感受冬日里的热闹与温情。盐津县豆沙关,曾一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1月26日,正值农历腊月廿七,也是豆沙古镇每年的最后一个赶场日。

蒸汽里的年关“密码”

清晨五时,第一缕水汽便从老马店旁的袁二小吃家蒸笼里弥漫出来,那灶台烟火气是袁二姐对生活的诠释、是岁月在寒冬里最温暖的画面。老街上,摊位的油布篷连成蜿蜒的长龙,豆沙关千年茶马古道的第一盏灯,总是属于这些守着柴火灶的勤劳人家。

“黄粑蒸透需要10多个小时,我们一般头一天晚上就要把包好的黄粑放在大蒸笼上,留一个人熬上一宿,第二天,出笼的黄粑才是最香的、最糯的,一般早上11:00左右,我家的黄粑就卖完了。”45岁的陈光富戴着手套摩挲着楠竹壳,他身后斑驳的砖墙,默默见证着这个古镇今年的“尾场”。

在年货地图上解码乡愁

天刚蒙蒙亮,古镇的街道早已热闹非凡,摊位密布,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商品竞相亮相,衣物、水果、蔬菜等年货应有尽有。

味觉罗盘:食物里的地理坐标

在挤得转不开身的老街上,“王记凉粉”的当家人杨大姐的手机订单响个不停:“腊月廿七,我家不止芭蕉芋凉粉好卖,水粉也好卖,这是年终最后一场,上街来的多半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他们都惦记着这种酸辣味,毕竟这味道只有在豆沙关才吃得到。”

声音图谱:市集里的千年回响

“蛋圆子38元一斤!”“便宜点嘛?”此起彼伏的讨价声不绝于耳,藏着方言的活化石在“东坡肉(pang)35元一个”的叫卖声中炸开来……安置街农贸市场里活禽屠宰区域王兴强的生意格外好,“最后这一场,大家都是来宰‘过年鸡’的,基本也就是这个时候,才能见到最纯正的乌骨鸡——连舌头都是乌的!”

“斗笠、筲箕、簸箕、炕笼、炕篼、菜篮子,便宜(xiang yin)卖了,卖完就回家,回家就过年!”银厂村满头白发的李大叔热情卖力地吆喝着。

这纯正的盐津方言宛如一曲古老的乐章,在岁月的长河中,穿越时空,在《盐津县志》里睡了百年,却在市井中一直活着。

笔墨经纬:春联摊前的文明接力

广场的春联摊位上,豆沙镇文化站的候林老师、社区老干部蔡春泉、退休教师王光琪等书法爱好者正在为群众书写春联送祝福,让传统文化的韵味触手可及。

商贸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挤在背篓与箩筐间的年轻人或许不知,沿着脚下这条街一直到如今仍然清晰可见马帮铁蹄凹痕的关口,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要塞。记忆中,叼着兰花烟的家公曾经也说过:“古时候要过豆沙关,必需要走五尺道,很多马帮都会在这条街上暂做休息,所以,一直以来,老街做生意的人就特别多,冬腊月,也是我们家生意最好的时候,做的豆腐,每天都卖得完!”

暮色降临,街上的红灯笼亮了起来,吃过饭的街坊坐在门口闲聊起来……“今天这一场很闹热,比起往场好多了!”“我今天卖了3000多元!”“孙家今天的生意应该很好!”“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在网上买东西,但怪了,每年的最后这一场就是闹热,打工回来的都要上街办年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来。是啊,如今的腊月“尾场”,不就是古代的茶马互市在年关的镜像重生吗。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谭泽涛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何田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何田田
标签 >> 盐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