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实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样样好——昭通印象 幸福乌蒙”专场新闻发布会

 2024-09-13 18:35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这里是避暑天堂,这里是磅礴乌蒙,这里是大美昭通。此时此刻,我们相约在昭通城市公园乌蒙水乡,远眺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在少儿舞蹈《暖洋洋》优美的旋律中,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印象 幸福乌蒙”专场发布,一起感受“昭通印象”,一起体味“幸福乌蒙”。昭通,欢迎大家的光临!

“一老一小”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如何直面群众关切,真正实现“在云南样样好”,一直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我们邀请大家跟随嘉宾们一起去看一看昭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今天的分享嘉宾,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

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世碧先生;

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先生;

昭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谭德勇先生;

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女士;

返乡创业人员优秀代表、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先生;

留守儿童暑期集中公益托管服务优秀代表,昆明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李然同学。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光临!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昭通,一起倾听温暖的故事。

有请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为大家作分享。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苏永忠: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在这苹果飘香、喜获丰收的美好时节,欢迎大家到昭通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亲身感受“昭通印象 幸福乌蒙”。借此机会,我代表昭通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注、支持和推介表示衷心的感谢!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在这里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发展成果更好造福昭通人民群众,也让八方来客在昭通切身感受到“云南样样好”。

下面,我用“五个持续”“五个有”来解读“昭通的幸福”。

昭通的幸福,在于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增收有支撑。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有185.07万脱贫人口。我们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项支撑”,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3年,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8%,增速列全省第1位。在产业支撑上,我们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1.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4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增收1020元。在就业支撑上,我们常态化做好返乡劳动力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全市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9.2%、92.3%。今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达到8311元,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昭通的幸福,在于创业就业持续深化,勤劳致富有盼头。昭通是人口大市,也是全省转移就业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60万人以上。一大批劳动力外出打拼,既增加了收入,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能,有的在浙江、有的在广东大胆创业,成长为五金、纺织、建材等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家,为昭通推进创业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围绕“让就业岗位更稳、让群众收入更高、让返乡创业更好”的目标,坚持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同步抓,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转移输出再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让广大劳动力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2023年以来,全市共发放银行创业扶持贷款55.22亿元、政府补贴性创业贷款12.06亿元,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比如,参加今天发布会的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胡勇总经理,就是我们返乡创业的优秀代表,大家可以听听他的创业故事。

昭通的幸福,在于民生投入持续加强,教育医疗有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比达83%。去年以来,我们紧扣“一年补短板、两年提质量、三年上台阶”的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育上,我们坚持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教学质量,去年以来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引进14家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今年,26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医疗上,我们全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医保参保扩面,着力建好1个省级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特别是由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的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加快形成肿瘤、心血管、呼吸、神经、创伤“五大中心”,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昭通的幸福,在于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朝夕美好有守望。昭通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拼,在就业增收致富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大量老人和儿童的留守问题。我们聚焦“一老一小”关爱保护,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夕阳”更美、让“朝阳”更红。聚焦老有所养,我们大力实施“惠老阳光工程”,建成11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90个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61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个“幸福食堂”,集中供养老人4900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3040户,23.08万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1.52万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3.2万留守老人实现生活保障、困难帮扶、健康服务、关心关爱“四个到位”,多样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托起了老年人“稳稳的幸福”。聚焦幼有所育,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院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儿童之家734个,1.05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9.2万留守儿童实现管护有人、学业有教、困难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六有目标”。今年暑期,我们创新开展了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共设立376个集中托管点,组织1400名志愿者,免费集中托管服务9516名儿童,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昭通的幸福,在于安全防线持续筑牢,防灾减灾有实招。昭通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地段,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多发。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标本兼治,不断织密织牢防汛减灾“安全网”。一方面,我们认真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精准叫应到村组农户,延伸拓展叫应到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电站水库、道路交通等各领域,今年汛期以来,有效应对42轮强降雨、安全转移群众1.3万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值得一提的是,基层干部群众探索实践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镇雄县木卓镇新桥村防汛典型经验被全省推广。另一方面,我们把避险搬迁作为维护群众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批分期把受威胁群众从安全隐患大、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搬到城镇里来,今年共实施避险搬迁6239户24613人,预计到年底前,搬迁群众就能搬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昭通的幸福,是为民、利民、惠民的幸福。就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里,在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奋斗故事里,在防灾减灾、避险搬迁的幸福家园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里!

昭通的幸福,是多元、多样、多彩的幸福。热忱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及各方游客,到昭通避暑休闲,到大山包探访黑颈鹤珍爱之旅,到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记忆,到豆沙关探寻“一目三千年”的历史足迹,到金沙江上畅享水上乐园,到云上马楠感受诗和远方,到果林花海体验田园生活。这里,总有一款生活适合您!

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书记充满热爱和梦想的分享。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全力推动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不断地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样样好”成为昭通老百姓生活的写照,昭通市委、市政府用责任和担当给大家掷地有声的满意答卷。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留给现场的朋友进行交流和分享中,大家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日报记者:

“好看病,看好病”是人民群众的关切,昭通市在满足群众更好的医疗需求方面有哪些做法?谢谢。

宗霞:

有请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先生作分享。

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杨斌:

感谢云南日报的这位记者朋友。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一段时期,有近100万人到市外就医、医保支出近20亿元、占总量的1/3,群众就医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压力大。市委、市政府紧扣做特市级、做优县级、做强基层“三个定位”,全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第一是做特市级。我们抢抓机遇,高规格高起点规划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心血管、肿瘤两大中心相继开办运营,开放床位1500张,是全省首家运营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就是在发布会现场后面的这家医院,2022年以来,2000余名长期在外患者返回到昭通来看病就医,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也就是在这个月,9月4日昆明医科大学正式托管中心医院,呼吸、神经、创伤三大中心即将开办运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线城市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

第二是做优县级。我们充分发挥“组团式”对口帮扶人才优势,补齐基础人才短板,每千人有床位8.3张、执业医师2.5人,每万人全科医生3.7人。应该说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县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且全部入选了“千百县工程”,9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国家推荐标准。6个县建成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91%,可以说昭通群众就近就地看病已经比较方便快捷。

第三是做强基层。我们狠抓基层,所有村卫生室建设全达标,乡镇中医馆全覆盖,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了国家的推荐标准,这些条件的改善让昭通90%居民15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点看病就医。

很高兴告诉大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全面提升市、县、乡、村服务能力,基本实现群众有医院看病、医院有医生看病、医生有能力看病,群众放心、安心、舒心“好看病、看好病”。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杨斌先生的分享。

“好看病,看好病”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在昭通,怎么看好病,大家现在看到我们背后的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就是昭通老百姓幸福生活最大的底气。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教育问题广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请问昭通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可分享给大家?谢谢。

宗霞:

有请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世碧先生作分享。

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周世碧:
感谢记者朋友对昭通教育的关心关注,围绕昭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重点聚焦补短板、提质量、强兜底3个方面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是通过加大投入来补齐学位短板。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全市投入教育经费达118亿元,其中用了近50亿元用于校舍新建、改扩建、全市新增学位7.2万个,基本补齐各阶段学位缺口,实现了“都能在家门口上学”的目标。
二是通过加大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昭通具体实际,我们“一盘棋”推开了4项重点改革:持续引进市外优质学校到昭通合作办学,构建起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链条合作办学格局;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撤销乡镇中心校142个,有效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创新组建高中“三大教研联盟”,实现高中分片区组织教研;探索开展职业教育市县一体化办学,破解县级职中发展困境。通过改革,全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今年2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三是通过关心关爱来守护学生成长。重点聚焦留守儿童、“两后生”等人群,采取“一揽子”措施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在假期开放88所学校和288个儿童之家,集中托管了近万名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假期仍然有人教有人管。同时,为严防未成年人过早进入社会,统筹县乡村组和学校五级力量对“两后生”进行摸底排查,全力劝返其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两年来累计劝返1.6万人,让初高中毕业生都能继续接受教育。

以上就是我们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的几点做法,再次感谢媒体朋友对昭通教育的关心!

宗霞:

谢谢周世碧先生。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助力孩子们实现梦想,助力昭通经济腾飞。这是对老百姓幸福生活最好的体现。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政协报记者:

说起暑期托管,我们留意到昭通今年在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方面有很多创新,请问李然同学,你是如何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谢谢。

宗霞:

有请留守儿童暑期集中公益托管服务优秀代表,昆明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李然同学和大家作分享。

留守儿童暑期集中公益托管服务优秀代表,昆明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李然:

大家好!我叫李然,是昆明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这个暑假通过团委的“返家乡”大学生志愿招募参与了昭通市暑期青少年儿童公益集中托管志愿服务活动。

我服务的地点是在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这是个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我们这个集中托管班有123名同学,由19名志愿者负责,每天有6-7小时都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看电影、做作业……30天的朝夕相处,小朋友们从一开始的躲闪、怕和我们说话,到后来大家放学都不想回家,就想在学校和我们在一起。

比如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个小男生,他常年和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奶奶不识字,根本管不了他的学习。在托管班,我发现他很多拼音都不会,字也写得像毛毛虫,我就每天活动结束后,都把他留下来练习拼音和写字。他开始的时候十分不乐意,直到坚持一段时间后,其他同学发现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一片夸奖声让他红了眼睛,放学后悄悄给了我一颗棒棒糖,和我拉勾约定寒假还继续来。亲身感受这样的转变,亲身体会这期间不经意的感动,让我觉得意义非凡。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动员我身边更多的同学共同参与到这项志愿活动中,共同传递爱和希望。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李然同学的分享。

特别感谢她带给孩子们的陪伴和幸福。暑期托管,小措施解决了大问题。让孩子们开心,让家长放心,幸福生活比蜜甜。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我想请胡勇总经理分享一下您回乡创业的心路历程和当下的发展情况?谢谢。

宗霞:

有请返乡创业人员优秀代表、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先生作分享。

返乡创业人员优秀代表、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勇:

大家好!我是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原来的公司在浙江东阳,年产值8000多万元。我从外出务工到拥有自己的公司,再到今天回到镇雄创业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返乡创业是我作为镇雄人的心愿。尽管我在外发展小有成就,但在外漂泊20余年,我和我的公司里近100号镇雄籍员工一样,盼望有一天能够在家门口创业或就业,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很好地发展,不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

第二,家乡的变化坚定了我回来发展的信心。近几年来,镇雄的变化为我返乡创业带来了机遇,高铁、货运铁路、高速改善了物流条件,镇雄因地制宜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我们公司洽谈邀请,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诚意打动了我,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回乡发展,还把我弟弟也动员回来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

第三,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东部地区企业普遍感觉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高、招工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镇雄区位优势好,市场空间巨大,人力资源丰富,新招聘的员工政府前三个月还给予补贴,公司员工孩子就学、上班期间托管等困难,政府都解决得很好,我觉得我选择回来是对的。

目前,我公司已安装了10条现代化生产线,各类设备800余台,有员工200余人,前几天县里组织专场招聘会,又新招了100余人,陆续开始培训上岗,员工平均工资6到7千元,最高的超过1万元。全面投产后,公司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年产值可达1.2亿元以上。接下来,我将努力把企业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胡勇先生的分享。

回乡创业是年轻人的梦想,是我们爱家爱家乡的情怀。近年来,昭通推动“产、城、人”大力发展产业,大家看我手里的苹果,这就是昭通产业发展结下的甜蜜果实。

大家都知道,昭通苹果是昭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昭通苹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飞上太空。同时,昭通苹果也是昭通老百姓的致富果,它带给昭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为昭通苹果点赞。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新华社记者:

这个问题想提给黄灯书记,您作为社区书记,在社区养老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举措和感受?谢谢。

宗霞:

有请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女士作分享。

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 黄灯:

大家好!我是昭通市绥江县福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灯。为了提升社区1248名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我们按照《绥江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县2023年开始实施的“守护夕阳红”三年行动计划,想方设法谋划了一些举措。大体来讲,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了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我们争取县级支持405万元资金,改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娱乐、照料、保健等服务,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服务老人1.2万人次。

二是开办了一个老年幸福食堂。我们争取了32万元资金,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公司出一点+社会捐一点+老人付一点”的模式开办老年幸福食堂,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89岁老人5元/餐。今年3月开业以来,累计提供就餐服务9300多人次。

三是打造了一个便民服务平台。我们建设为老助老服务站点,实现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全覆盖。党员志愿者、网格员、民政协理员主动上门为老年人开展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累计提供“物质+服务”2450余人次。

四是培养了一支邻里互助志愿队伍。我们还成立了老年协会和邻里互助养老志愿队,让老年人和邻里相亲结对帮助高龄、失能老年人。

五是落实了一份养老服务清单。我们按照28项养老服务清单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发放惠老资金424.54万元,惠及了老年人1248人。

六是实施了一批适老化改造。我们实施了93户为老年人改造坐便器、购置护理床、沐浴椅、智能手环等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全更便利。

宗霞:

谢谢黄灯书记。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每一位老人都有家的归属感,都能过上幸福甜蜜的晚年生活。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新华网记者:

云南省在防汛救灾中推出了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这一创新举措,昭通作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地区,如何通过机制有效运行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谢谢。

宗霞:

有请昭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谭德勇先生跟大家作分享。

昭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谭德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入汛以来,我们认真落实“1262”预警叫应机制,防汛工作总体平稳有力有序,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抓落实。

第一个方面是抓预警调度。我们整合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专业力量,密切监测雨情汛情,累计发布“1262”精细化预报专题服务542期、其他预警2207期,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5次。利用应急广播、电话、微信等方式,第一时间预警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建立市、县、乡三级预警调度机制,遇有重大汛情,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坐阵指挥,确保第一时间快速响应。

第二个方面是抓隐患排查。我们制定了“三查”制度,也就是极端天气前查预防、极端天气中查隐患、极端天气后查灾情,我们还坚持常态化组织对全市3295处地灾隐患点、1322个山洪危险区、病险水库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的隐患排查,特别是对强降水落区雨后开展再排查,确保第一时间精准发现问题,整改隐患。

第三个方面是抓避险转移。全市建立了一支5.4万人的“一长四员”基层防灾救灾体系,“一长”就是村民小组长,“四员”分别是地震灾害响应员、防汛抗旱应急员、洪涝灾害预警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村(组)以5-10户为网格单元,确保紧急情况及时坚决果断组织群众安全转移,打通我们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我们全市的防汛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其中,彝良县“5·25”避险转移、镇雄县木卓镇新桥村防汛工作、镇雄县牛场镇“7·05”崩塌成功避让、水富市太平镇“7·25”滑坡成功避让4个典型案例被全省通报表扬、推广。

我就向媒体朋友作这些介绍。

谢谢!

宗霞:

谢谢谭德勇先生。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1262”预警叫应机制为我们的幸福家园筑起了坚强的安全通道。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提今天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

人民网记者: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一环。请问,昭通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有哪些举措?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苏永忠书记给大家作一个分享。

苏永忠:

谢谢媒体的提问。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基层去落实。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我们立足昭通实际,聚焦基层干得了、办得成、管得好的事,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2”就是着力建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治理“两个体系”,“5”就是扎实抓好脱贫巩固、乡村建设、命案防控、“一老一小”“防灾减灾”五项重点工作”。

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上,我们着力加强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基层治理专干“三支队伍”建设管理,强化关心关爱、考核激励、择优招考,让基层干部更有干劲、更有奔头、更有希望 。特别是在用好全省统一招聘的960名基层治理专干的基础上,我们按照1:1的配比再招聘960名,确保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薄弱村社区有2名基层治理专干,并且每年按照20%左右的比例评优,对连续两年考评为“优秀”的,按照20%的比例择优招录为事业人员。

在建强基层治理体系上,我们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载体,突出实用、管用,按照“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网格、10户左右为微网格,城市以小区或楼栋为基础网格、以楼栋或楼层为微网格”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治理网格10.3万个,精准选配网格员10.3万名,确保群众的事有人办、话有人听、忙有人帮。

在抓实“五项重点工作”上,我们依托基层组织和基层治理“两个体系”,坚持“网格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管控全覆盖”的原则,健全落实”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把群众收入和劳动力返乡情况监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老一小”关爱保护、防灾避险叫应到户到人等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到网格,把每件民生实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书记。

昭通,昭示文明,通达四海。

我们感受到昭通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担当,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昭通老百姓踏实的幸福生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能让老百姓真真切切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昭通,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听,这是《印象里的昭通》。

宗霞:

有请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向大家发出昭通的邀请。

苏永忠: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昭通,春天有洒渔烟柳的休闲,夏天是避暑的好胜地,秋天有半城苹果满城香,冬天有高原精灵黑颈鹤。昭通,更是一年四季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欢迎大家,欢迎全国的朋友们来昭通,来感受昭通印象,来体验乌蒙幸福,来分享在“在云南 样样好”的幸福生活。

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书记发出“昭通的邀请”。

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的短暂,除了现场几位发布人充满着感情和热爱的介绍外,我们这几天探访了乌蒙大地的一线,探访了昭通“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看到了巧家“高峡出平湖”的宜居画卷,也品尝了昭通苹果的甜、脆、爽,探访了新时代的阳光社区、医院和学校,感受到了昭通经济、民生实实在在的发展进步,也体味了老百姓实实在在“样样好”的幸福生活。我们坚信昭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源: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丨@微昭通 微信公众号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要闻 昭通印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