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昭通印象丨拖车村幸福“一家人”

 2024-04-14 13: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呜……”球进、哨响,现场“气氛组”超过300人的加油呐喊声响彻拖车村活动广场上空。

2月10日13时,巧家县小河镇拖车村2024年新春村运会如约而至,热闹开场。这是当地每年都会开展的活动,赛事丰富,将从大年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看着眼前沸腾的场景,坐台上当评委的村党总支书记杨远明不禁湿了眼眶,心中五味杂陈。

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从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到评委席上公平公正的裁判员,从带领群众修路建房脱贫致富到发展种植养殖业接续乡村振兴,24年,物换星移,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新故事……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

拖车村地处牛栏江西岸,小河镇东北部,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1%,是省级文明村、国家级传统村落。

4月,春风轻抚大地,干热河谷的温润空气缓缓升腾,浸润着山川草木。汽车从小河镇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一直向上,翻过陡峭的石壁,穿过茂密的树林,到了一个“长有松树的平台”,即拖车村。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杨远明。他是一名回族同胞,拥有28年的党龄,个子不高,身材清瘦,虽然60多岁了,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精神头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杨远明说,这是他的老父亲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常说的一句话。2000年,杨远明被推选为拖车村党总支书记,他从父亲那里接过了村里大小事务的重担。

由于各民族信仰不同、习俗不同,邻里乡亲难免发生摩擦。每当这时,杨远明都会仔细询问大家产生矛盾的原因,认真倾听每个村民的心声、诉求,并一一给予协调解决。了解到汉族同胞李文银身患残疾,生活不便,2个孩子外出上学后无人照顾,杨远明便发动村里其他同胞定期轮换着去李文银家帮忙打扫卫生、聊天谈心。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更需要富足的精神作为支撑,共克生活之艰。特别是在拖车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激发群众精气神、促进民族团结,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杨远明一直在思索。

2004年,拖车村的苗族青年张俊和朋友向村里寻求支持,想搞一场篮球赛。得知这个消息后,杨远明表示赞许,并希望扩大范围,他们通过大喇叭,号召更多村民积极参与。

当地少数民族历来就有丰富的运动细胞,对于村上举办篮球赛,大家更是一呼百应,自愿出资出力,自发打扫活动场地、免费提供矿泉水、提供鸡蛋、面粉作为活动奖品……由于大家参与度高,活动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春节村运会也被作为当地的一场盛事延续至今。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中。多年来,无论中秋、除夕还是火把节、花山节、古尔邦节等,拖车村始终坚持开展骑马、射弩、赛歌、跳舞、打篮球等特色文体活动,各族群众共同欢庆、互相来往的场景随处可见。

拖车村还通过开展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评选活动,凝聚向心力、弘扬正能量;通过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及文明提升行动、家风创建、志愿服务、感恩教育、道德讲堂等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我们生活在一起若干年了,在这里不分民族,都是一家人。”杨远明高兴地说。

石榴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紧紧相依、同生共存。正如拖车村的各族群众,他们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

种草养殖富了民

“拖车村地势险峻,在过去属于易守难攻的自然屏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成了阻碍群众通向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杨远明说,脱贫以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以及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勉强维持生计。

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让拖车村通了路,家家户户告别土坯房住进了新楼房。但脱贫之后,村庄的振兴向何处去?最开始杨远明心里没有底。

2021年,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拖车村的队员在一次外出考察中了解到,一种被誉为“草中巨星、饲草皇后”的新型牧草——金牧粮草,相比当地生长的皇竹草而言,茎粗、叶宽、秆高,根系十分发达,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价值也高,是牛、羊、鸡、猪等牲畜家禽的良好饲料。

回来后,驻村第一书记陈华立即组织队员和村“两委”商议引进草种试种。他们认为拖车村干热少雨、光照充足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金牧粮草生长,可以在全村进行推广并引导村民有计划地发展养殖。

“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拖车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牛养羊的想法,但由于人多地少,饲草供应不足,一直限制着当地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业。”会议室里,杨远明笃定的话语让大家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当时很多村民不了解情况,认为金牧粮草和皇竹草就是同一种草,不愿意加入进来,我们就通过上门走访,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陈华说,为了让群众打消顾虑,吃下“定心丸”,甩开膀子干,他和驻村队队员自行筹措、共同垫资7万余元,引进25亩草种提供给有意愿尝试的20户农户试种。

2022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带动下,拖车村把金牧粮草试种植面积扩宽到200余亩。通过两年的试种,金牧粮草亩产稳定在40吨至60吨。村民不仅省去了每年3000元至5000元的饲草购买费,除满足自家养殖需要,多余的草料还可以进行售卖。

2023年初,为促农增收,充分发挥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增加各民族群众养殖业收入,巧家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到拖车村实地调研,整合民族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资金,帮助拖车村扩大种植金牧粮草500亩,同时配套新开挖10余公里生产用路,解决牧草运输困难的问题。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在沙坝村民小组的一间厂房里,52岁的村民胥兴祥忙个不停,给牛喂草、打扫圈舍,他是当地种植金牧粮草、拓展畜牧养殖的受益者之一。通过村里组织的实地考察,胆大心细、头脑灵活的胥兴祥当年就决定试种4亩。今年,加上从其他村民手中流转的30亩土地,他一共种植了60亩金牧粮草,看到牧草长势良好,他又养了10头牛。而3月10日,他还接到了3万株草种共计1.5万元的订单。

目前,拖车村有可采收金牧粮草1000余亩,实现了牧草从外购到自给自足再到外销的转变,全村养殖黄牛1200余头,肥猪3000余头。

好日子还在后头

走在拖车村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上,只见一簇簇、一片片金牧粮草蓬勃生长,宛如一道道绿色屏幕随风摆动、高低起伏,火红的石榴花绽放山间。错落有致的房舍,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自然风光,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调的人文历史,共同绘就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锦绣图。

“看到群众生活幸福,我很欣慰。我老了,知识眼界都跟不上形势,是时候把担子交给年轻同志了,村庄的未来还得靠他们。”站在山岗上看向远方,杨远明语重心长地说。

今年,他即将退休,拖车村民族团结、互融共促的接力棒将交给担任副支书的苗族同胞张俊。

“前些年通过养牛,我家买了越野车。现在生活样样好,关键是要带动更多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张俊说,只有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才能实现!

采访那日下午,张俊家的院落里,明媚的阳光下,粉色蔷薇爬满绿墙,竹篱笆内姹紫嫣红,苗族刺绣的五彩裙摆,随芦笙吹奏的节奏翻飞舞动,大家的笑容甜蜜而幸福。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昭通日报记者:曹阜金 谭光吉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