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历史地理沿革

 2024-04-01 10:30  来源: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马厂、野石、平洞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汉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益州刺史部所置犍为郡,领朱提等12县,今鲁甸境域属朱提辖地。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置犍为属国,设属国都尉,领朱提县地。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置庲降都督,改犍为属国置朱提郡,领5县,以朱提(今昭阳、鲁甸),为郡治。

晋 在南中设宁州,统辖7郡(后为8郡),境内仍属朱提郡朱提县。

南北朝 北周时改宁州为南宁州,境内属朱提郡朱提县辖地。隋开皇四年(584年),设恭州,属南宁州总管府,境域属恭州辖地,朱提县为治所。

隋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恭州、协州,复置朱提郡,境域属朱提县。

唐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恭州、协州。唐武德八年,改恭州为曲州,属南宁州都督所辖,境域属曲州朱提县地。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王朝与南诏发生战争,唐王朝势力退至石门(今盐津豆沙关),曲州、协州遂属南诏,境内属南诏东川郡乌蒙部,时称阿竽路部,今鲁甸县城称鲁望。

宋 属大理政权乌蒙部,境域称小乌蒙。

元 至元十年(1273年),立乌蒙宣抚司,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蒙等三路,小乌蒙(今鲁甸)属乌蒙路。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在乌蒙路实行军屯,小乌蒙亦屯军。

明 洪武十六年(1383年),乌蒙等地设为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使司,境域仍称小乌蒙,属四川乌蒙军民府辖地。二十一年二月,马烨率军进驻小乌蒙,实行屯田。

清 雍正五年(1727年),乌蒙府(今昭阳、永善、大关、鲁甸等县域)、镇雄府、东川府改隶云南省管辖。设古寨巡检于鲁甸龙树。雍正九年,置鲁甸厅,移大关通判驻鲁甸。乌蒙府改为昭通府,鲁甸厅属昭通府辖。始筑厅土城,建通判署、中军守备署。

民国2年(1913年) 改厅为县,置鲁甸县,属滇中道,裁道后,直隶于云南省政府。民国32年,鲁甸县隶属云南省第一区(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 于1950年4月1日成立鲁甸县人民政府,隶属云南省昭通区专员公署(后改称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10月底,鲁甸县并入昭通县。1962年10月,昭通、鲁甸分设,恢复鲁甸县建制。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鲁甸县仍隶属昭通市至今。鲁甸县地处东经103°9′—103°40′、北纬26°59′— 27°32′。“鲁甸”为彝语地名,彝语称诺迪,“诺”为彝族的名号、“迪”为坪地、水草坝子,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县境东北与昭阳区接界,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总面积1487平方千米。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最低海拔甘田牛栏江出境处手爬岩568米,最高海拔五莲峰山脉梭山黑寨干沟梁子3356米。2019年,全县辖文屏、龙头山、水磨、小寨、江底、火德红、龙树、新街、梭山、乐红10镇和桃源(回族)、茨院(回族)2个乡,总人口474846人。

①距今5000—2000多年。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来源: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史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