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歌”是“最美的歌”——麦芒诗歌作品集读后感

 2024-02-28 11: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得到麦芒先生赠予的诗歌作品集《最后的歌》,甚是欣慰。先生精神矍铄、谈吐自如,全然看不出年已78岁。麦芒先生从1962年发表第一首诗歌开始,至今笔耕不止,整整写了几十年。且不说先生睿智隽永、充满哲理的诗作如何打动人心、给人启迪,光是他对文学的执着、对诗歌的执念就令晚辈们倍加仰慕和敬重。

我与麦芒先生认识于20多年前。记得有一年,我到威信采访,先生还专门邀我到其家中做客。先生知道我热爱写作,因写作而改变命运,又因写作而获得爱情,并从北方调到南方,等等。我惊异于先生对我的了解,有点受宠若惊。第一次聚谈,我们竟然没有什么生分,却像是一见如故的老友。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默默地把先生当成了文学创作上的良师益友。

了解麦芒先生,是从他那首著名的《雾》开始的。1979年10月,麦芒因其在《诗刊》发表的一行诗“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而轰动一时,创下了迄今中国汉字“稿酬”之最(每字111元)和“世界上内容最短的版权官司”(只有九个字)两项纪录。这首只有一行的微型诗,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且至今未被打破。这首诗歌曾经引发过不少争议,但也赢得了众多行家和读者的认可。也就是这首诗,奠定了麦芒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开启了他终身对微型诗建构的实践与探索。

匆匆逝去的岁月,可以改变很多,但终归改变不了麦芒先生对诗歌的热爱与痴迷。随后的日子,他勤奋创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诗作,先后出版了《麦芒小诗精选》《麦芒诗抄》《诗痴麦芒——麦芒诗文评论集》等作品集。

《最后的歌》这部诗歌集,同样延续了诗人麦芒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内核,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这部诗作不仅是对生命与生活的诗意诠释,更是一部探索人性、情感与存在意义的作品集。

麦芒被评论界誉为“麦四行”“短章圣手”“诗痴麦芒”《最后的歌》依然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麦芒运用生动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情感与对自然、社会、历史等元素融为一体,使得诗歌既有具象的描绘又有抽象的思考,含蓄而不张扬,沉稳而不内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最后的歌》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诗歌集。很多诗作融入了先生对生命的思考,他把生命历程写进诗歌里,小到对一滴水的描述,大到对宇宙万物的书写,通过精短走心的语句,将微型诗这种独特的文体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感悟的诗歌世界。

对于麦芒的诗歌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曾给予这样的评价:“麦芒先生是以小叙大、以短见长,这恰与某些人以大见小、以长露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说,麦芒先生的诗作,对捍卫中国诗歌的含蓄、精粹、高洁是有贡献的,彰显了一位老诗人有立场、有态度、有追求的写作精神”。

著名诗人木斧也曾这样评价麦芒的诗:“清新、凝练、晶莹。麦芒的小诗,有时以小见大,而且涉及重大题材,是很不容易写好的,而他把它写好了。”

“能用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就把看到的对象写出来,这样的文字功力不得了,麦芒先生对短诗的热爱超过我认识的所有诗人,他的诗虽然短,但能以小见大。”在麦芒文学创作40周年作品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骞曾直白表示了自己对麦芒短诗表现形式的喜爱。

麦芒先生的人生经历,艰辛而坎坷,先后为流浪者、工人、摄影师、撰稿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诗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写作资源。他的诗歌,视野开阔,包罗万象,不仅局限于萝卜白菜、市井百态,同样关注历史人文、国家大事。宏大时代与平民百姓的俗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他笔下的素材。如《成吉思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马蹄声声,踏醒了/整个北国大草原……又如《不拿枪的军事家》一个眼神,几句话/常常胜过千军万马/胜过飞机大炮……再如《老子》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点/也不显得老……类似的诗作比比皆是。先生或欣赏、或感悟、或留恋,以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回望历史与反思现实,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的博大和情感的丰富。

已是深夜,捧读麦芒先生创作的诗歌集《最后的歌》,不禁感慨万分。先生因写作而改变命运,破格进入国家干部行列。先生笔耕不辍,其诗作发表于全国各地及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刊物近200万字,出版诗文集9部,获奖10余次。先生“终其一生,九死不悔”的创作精神,这哪里是“最后的歌”,分明是一首夕阳壮歌,是一首人生“最美的歌”。

作者:刘建忠

校对:胡远松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