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丨“影鉴扎西”

 2023-11-17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影鉴扎西》是一本书,一本关于扎西的历史图片集。

作为一篇阅读这本书的短文,我仍然愿意用“影鉴扎西”来作为标题。或许,这更接近此书编著者最初的想法。

作为威信县文化馆的老馆长,冯寿芳先生给此书作序时写下这样一段话:“影,即光影;鉴,意为鉴证。”“一张照片只是一个时空切片,经过风雨洗礼后,带着时代的‘包浆’便成了反映时代的镜子,摄影师可以掌控拍摄技法,但不能掌控几十年后照片因褪色而带来的各种情绪,这种情绪流动于空气之中,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也能让一切不实与一切人为的杜撰变得尴尬,它像一面镜子摆在你的面前,无论你高兴与否。”

我们常见的有历史纵深感的书,一般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而《影鉴扎西》则主要用灰白的历史照片作为光影,以或多或少的图说作为鉴证。所以,当640幅照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与事件的逻辑关系连接堆叠在一起时,你会感受到这本书的厚重与分量。这是我们从其他风光或旅游宣传类的画集里找不到的。

1972年,建设中的罗布公社顺河大桥

这本关于威信的历史图集,包括时光隧道、薪火永续和扬帆起航3个部分,除了几幅出土的文物图片,更多的图片所反映的时间是从1912年到2022年。其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图片的光影才变得敞亮起来。这也符合历史的进程和摄影的发展过程。

这些图片一部分是编著者从省、市、县的档案馆、图书馆里淘来的,一部分是老同志提供的。每一幅影像的背后都有一个普通又难忘的故事,编著者与当事人不厌其烦地琢磨,并得以用文字辅助还原历史的真实。

20世纪80年代,扎西小学红星乐队。

20世纪80年代,入伍参军。

1984年,扎西镇后街街景

20世纪80年代,威信县百货大楼内。

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本450页的集子居然是一个1981年8月出生的年轻人编著的。编著者叫郑方星,现任威信县文化馆馆长、威信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方星忘不了1996年那个冬天,他随父亲到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参加专业考试的情形,在东风广场的一个旧书摊前,当时15岁的他买下一本与扎西相关的书籍,让他感受到书里那些“精彩的瞬间”和“历史的痕迹”。2005年秋,他带着老照片去拜访刘行高先生,被刘老的一席话所感动,自此,他从自家的老照片中抽身出来,把目光投向了整个威信县……

阅读《影鉴扎西》,明显感觉到该书呈现的只是郑方星所收集影像中的一部分。集子里的图片再现了威信县的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百姓生活等情况,充满了正能量,而其他一些相对敏感、低沉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编著者的视野中,这体现了本书的客观性、可读性。

乡愁是割不断的思念。作为一个从威信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山里人,我对扎西古镇,对古镇的红色记忆,对已经消失的扎西电影院、扎西广场以及威信一中校园的彭家碉等风物十分熟悉。在这本集子中,多次出现了我熟悉的场景,虽然这些场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已经不复存在,却勾起我很多的回忆。我相信,读到这本集子的读者,特别是那些为此书提供了珍贵影像的有心人,感触肯定比我更多。

因此,我对郑方星这个今年只有42岁的文化人所展现出来的成熟与老练更为赞叹佩服,他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把威信的“长度”拉得很长很长。

1951年11月,威信县第二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合影。

20世纪70年代初的扎西镇。

1985年2月3日,纪念扎西会议五十周年大会。

20世纪60年代,扎西老街。

在后记里,郑方星对图片收集整理作了简单的交代。图片收集渠道五花八门,或是查阅历史文献,或是在部分收藏者手中购得,或是寻求离退休老同志的帮助。照片中涉及的大量人物、地名、历史事件以及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图片的考证,首先是通过图片提供者描述进行记录;其次是寻找照片上的亲历者;最后查阅威信县志、地名志、教育志、军事志等相关资料,多方考证,逐一对应,力求无误。

郑方星,一个在岁月之河中溯流而上的跋涉者。所幸,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所走到的每一处地方,基本在《影鉴扎西》中得以呈现。

沿着扉页上那条古老的街道,端详着街道上背着行囊前行的老乡,我们会走进威信的过去。

郑方星也一直在过去的岁月里行走。

正如冯寿芳在序里所描述的:远处,一个年轻人背着重重的行囊,沿着两岸将这散乱的记忆拾捡、串联。

2022年,扎西镇全貌。

昭通日报记者:曹阜金

(图片由郑方星提供)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马瑶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马瑶
标签 >>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