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昭通文庙祭孔仪式

 2023-06-04 12: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期,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历史文化研究专班到市档案馆查询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昭通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资料。可喜的是在一摞摞厚重的档案里,我们发现了很多重要的资料,其中就有一些是关于民国时期在昭通文庙举行的祭孔仪式。

档案表明,民国时期昭通每年都在文庙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这是昭通各族人民尊师重教的真实历史和生动体现。祭孔仪式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于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廿七日。民国时期政府曾将农历八月廿七日定为教师节。因此,民国时期的昭通于每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在文庙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同时也在当天下午举行庆祝教师节活动,晚上慰问优秀教师。

参加祭孔仪式的人员有社会各行各业代表、中小学师生和市民,祭孔仪式的主祭官、陪祭官、分献官、共祭官等均由当地要员或名流担任。参加仪式的学校包括当时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昭通中学、昭通女子中学、明诚中学、启文中心学校、济川中心学校、俱进小学、临晖中心学校等。参加仪式的师生演唱纪念孔子歌或朗诵孔子经典语录。除了学校师生外,社会各行各业也有相应的代表参加仪式,如鞋业、印刷业、糕业、毡业、木业、铜业、泥业、石业、金银业、染业、皮毛业、厨活业、造粉业、理发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代表。

昭通的祭孔仪式,祭祀对象除孔子外,还有其他先贤。例如,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以及闵子、朱熹、诸葛亮、欧阳修等一百多位先贤。祭孔仪式的规格区分主要表现在祭牲的使用、参与人员及数量等方面。按照古礼,使用牛、羊、猪三牲等进行祭祀的为最高规格仪式,称之为“太牢”。未使用“太牢”进行祭祀的仪式均在其规格之下,如仅用猪、羊两牲祭祀的就称为“少牢”。虽然全国各地的祭孔仪式的规格和仪式程序较为统一,但是因当时各地社会状况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目前查到的相关材料可见民国时期昭通举行的祭孔仪式,虽然在筹备会时屡屡讨论是否采用“太牢”规格,但最后都决定不举行“太牢”规格的祭孔仪式,而是采用“少牢”规格祭孔。例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二十七年(1938年)、二十八年(1939年)、三十一年(1942年)、三十七年(1948年)等年份均使用猪、羊祭牲各4头。这些祭牲的来源采取“借半缴半”的形式,即由祭孔委员会缴纳猪、羊祭牲各2头,向周边群众或屠宰行业借用猪、羊祭牲各2头。同时,筹备会明确规定所缴纳的猪、羊祭牲斤两下限。除了祭牲外,祭孔仪式还需使用到松毛、松柏等祭品及相应的器具。例如,民国十九年(1930年)筹备会要求准备松枝8挑,松毛5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昭通县政府关于祭孔的训令要求准备青连枝松毛8挑、松毛4挑、松柏叶4挑。松毛和松柏一般由保甲提供,仪式结束后给予提供松毛和松柏者食物补偿。碗、盆等器皿向周边群众及会馆借用。例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仪式所用器皿及相关用具向文庙附近的四川会馆借用。

民国时期昭通的祭孔仪式主要内容包括祭前召开筹备会议、鸣炮预告、祭奠典礼、集体聚餐等。其中,筹备工作的充分与否事关整个祭孔仪式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十分重视筹备会议,每年在祭孔仪式前一个月就要召开筹备会议。筹备会议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祭孔委员会人员及职责、商定当年祭孔仪式的时间、规格、仪式参与人员及相应分工、祭品及器皿备办、参加仪式人员所需缴纳的份金等。筹备会确定参与人员、单位及相应的职责后,祭孔委员会要及时拟定邀请函或仪式告知书,并将邀请函或仪式告知书分送邀请人员和相关单位。

民国时期昭通的祭孔典礼的流程一般包括十个左右。例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典礼流程有全体肃立、奏乐、向先师孔子遗像三鞠躬、报告纪念孔子之意义、演讲、唱孔子纪念歌、奏乐和鸣放爆竹、摄影、礼成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典礼流程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流程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这一年的仪式程序有全体肃立、奏乐、行尊孔礼(包括行初献礼、读祝文、行亚献礼、引福献胙、行三献礼)、报告纪念孔子意义、唱孔子纪念歌、礼成、摄影等。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祭孔作为全国性的一项传统文化,山东省曲阜市的祭孔大典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浙江衢州的祭孔大典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举行仪式的新桥街孔氏家庙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国家愈加重视传统文化,山东曲阜、北京东城、浙江衢州、重庆铜梁、云南建水等地的祭孔仪式得到进一步保护、恢复和传扬,逐步形成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根据《昭通志稿》记载,作为民国时期祭孔载体的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足见祭孔仪式文化在昭通的传承历史之悠久。目前,文庙属于昭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待其修缮完成后即将面临对其进行进一步保护利用问题。在当前文化强国背景下,文庙作为古老的文物建筑和尊师重教、缅怀先哲的文化场所,文庙内的祭孔仪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修缮文庙,积极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昭通的祭孔仪式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在祭孔仪式的纪念先哲、尊师重教等核心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对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仪式程序进行适当的扬弃、整合,以与时俱进的“当代人祭孔”的形式和内容重新恢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宣扬、尊师重教传统的延续、文化旅游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昭通古城申报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陈蛟龙(图片来自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