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晚照录·陡街往事 (一)

 2023-06-02 10: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1943年的陡街,异常繁华。 董 超 供图

公元1126年,金兵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区,北宋王朝的历史结束了。北宋距离现在已经过去近900年时间。如果没有孟元老的纪实文学作品《东京梦华录》,没有张择端的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单凭历史的叙述,我们很难知道北宋时期的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是什么样子,那时的社会生活怎么样?有了《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就有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对于昭通这座文化古城,目前,成体系的史学作品还较少,就某个问题论述的文章多一些。至于近现代史就少有作者涉猎了。因此笔者突发奇想,想要模仿古人,把20世纪40年代昭通的一条主要街道——陡街的情况作一个介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时期的昭通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些表象。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只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叙述和描写的,因此既没有历史的阐述,也没有理性的分析论证,仅只是一些表象的记录而已。既不写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也不写英雄模范;既不写商场角逐,也不写政治状态,因为孩童时代是不知道这些的。写的只是民情、民风、民俗——一个孩子眼中看到的事物。至于末尾写了几个历史事件,也只是自己孩童时的亲身感受而已。

雄踞滇东北高原上的昭通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绵长;风光绮丽,人才辈出;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著名文学家王勃曾经写过一篇名垂千古的文章《滕王阁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描写洪都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句是说,洪都物产华美还有天赐的宝物,人才辈出山川灵秀。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产华美便是天赐的宝物;人才辈出是因为山川之灵气。这两句用来观察昭通,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关于昭通的地理形势,古人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说,这是说昭通是从四川进入云南的门户,故谓之“锁钥”,又是从云南通往四川的必经要道,故谓之“咽喉”。

然而关于昭通的历史文化、物产风光、地理地势以及人物故事,昭通的史学家、文学家已经阐述得很详尽了,笔者就不作过多的重复。只想用镜头对准昭通的某一段历史时期、某一个局部、某一条街道,把它拍摄记录下来,用来展示昭通具体又生动形象的历史面貌。时光不会倒转,历史不会回头,这种突发奇想能够实现吗?会的。一个曾经经历过昭通20世纪40年代的小男孩的眼睛便是“摄像头”,他脑海中储存的那些真实而生动的记忆,便是记录历史的真实画卷。如今用文字把它转录出来,读者便会惊奇地发现时光的倒转,历史的真实再现。

笔者要复录叙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昭通县城(现昭阳区)的一条主要街道陡街的景象。当然,顺便提一下西街。

陡街自成一体的格局

昭通老城的陡街和西街是这个古老县城的繁华地段。这里街道整齐、商贾云集,行业多样、生意兴隆,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都有。陡街建筑在一片斜坡上,东高西低,因此而得名。街道宽十五六米,两旁的商铺房屋规格统一,全是瓦灰色,一楼一底。商铺的门面上方呈弧形,别具一格。商铺前面有约1.5米宽的石坎,石坎下面才是街道。街道全用长方形的青石铺成,年深月久,青石被磨得十分光滑。

陡街的东边与云兴街相连,西边与西街相接,形成古城中的一条中轴线。有两大建筑把它和上下的两条街道分隔开来,从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格局。陡街上边,在辕门口的平地上塑了一座石牌坊,有七八米高,这是龙云为他英年早逝的妹妹龙志桢而塑的。石牌坊全用青石塑成,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比两边的门洞高且大。三个门洞的上方都有各种花纹的雕饰,形成宝塔似的顶。中间门洞两侧的立柱前后都有石墩,石墩上各有一对石狮子。这就使牌坊显得稳固而气派。陡街的下边,有一座巍峨的城楼。城楼下边有三个城门洞,中间大两边小一些。中间的城门洞可容得下带篷布、篷杆的货车通过,由此可见它的高度。城门洞的上边是城楼,这是三层木结构的楼房,由木柱和有雕花的门窗组成,涂成土红色,房顶用黄色的筒瓦盖成。所以城楼的气派比石牌坊更庄重。下得城楼来,两边是城墙,城墙从南北两个方向延展开去,城墙两侧边上有“之”字形的梯子下到陡街上,城楼建筑的历史远比石牌坊久远。这座古城从清雍正七年(1729)开建,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城楼于何时建成,就只有请教昭通的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了。有了石牌坊和城楼上下呼应,陡街这条街道便自成一体了。建筑整齐的浅灰色楼房,街道两旁成荫的槐树,一块块长方形石板铺成的街道,一家家玻璃柜台组成的商店,熙来攘往的行人和顾客,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感觉。

晴天的傍晚时分,站在石牌坊往西看,你会看见辉煌的落日、远山和巍峨的城楼相互映照的壮丽景象。天黑了,你从陡街散步到西街,然后再回头走回陡街,你会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云兴街的屋脊上升起来,云兴街的屋脊成了黑色的剪影贴在云幕上,月亮再升高一点,你就会看见石牌坊的剪影了。

焕然一新的陡街。 申正勇 摄

商业繁华之地

陡街上有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第一类是百货商店,有数十家,主营布匹和绸缎,兼营其他小商品,如生活日用品、化妆品、文化用品、小孩玩具等,不一而足。只不过各家经营的小商品种类不尽相同,就给顾客带来了各种便利。陡街上的百货商店为了让顾客看到陈列的各种小商品,几乎都有一个成直角的柜台,柜台都是用玻璃和玻砖嵌在木柜上。顾客站在柜台外面,店员站在柜台里面进行交易。商品的陈列似乎也形成了统一的格式,柜台里面的玻璃橱内排列绸缎,柜台外靠墙的梯形台上摆放着各种布匹。走进陡街,便会看到绿树掩映下的商店整洁鲜亮的门面,琳琅满目的商品,百货商店都有自己的名号,用水泥雕塑在弧形屋檐的上方。百货商店中规模较大的有好几家:顺斜坡而下,南侧有艾老板家的“美星”、刘老板家的“华兴”、陈老板家的“德兴”,北侧有舒老板家的商店。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各家商号的资金底细,只是根据我的观察和听我家商店里的员工谈话而排出来的。这些百货商店经营的商品门类比较齐全,从绸缎、棉纱到牙膏、牙刷、雪花膏、花露水都有。还记得我家的商店里出售过一批从美国进口的“游泳表”和派克钢笔。这批表质量好,之所以称为“游泳表”是因为戴着它游泳也不会进水,它比瑞士表便宜一些,所以销量很好。其余的商铺有北侧专卖香烟的“顺通和”,还有专卖染料及专卖土布的商店等。

卖糕点最出名的有两家:陡街上边转右(南)拐处的“林盛园”和陡街下方靠近城楼的“月中桂”。林盛园的隔壁就是专卖酱油、醋和各种酱的店铺。那时的糕点做得很精致,如林盛园的鸡蛋糕和沙琪玛,月中桂的绿豆糕和月饼。鸡蛋糕烤成棕色,甜中带香,沙琪玛很酥软。月饼有酥皮和硬皮两种,火腿饼的火腿很正宗,颜色鲜红,香甜可口。在陡街的周边还有一些以特色菜肴出名的饭店,如吴二师家的汤爆肚、炒腰花以及另外两家的春饼和酸辣面。汤爆肚是在过滤后的鸡火腿汤中飘着一些雪白的肚尖片和芫荽,那味道鲜、香、脆。春饼是昭通食品中的一绝。每一个春饼的面团都要在案板上拉伸搓揉,每一次拉伸后打上猪油,再揉搓,如此数十次之后,再包上鲜肉加竹笋,甜味的包上豆沙,然后放到油锅里烤,这油锅下面是火,上面的盖子上也是一炉火,烤出来的春饼是千层酥皮,肉(笋)鲜嫩香,豆沙馅很香甜。可惜做这种美食传下来的手艺人很少。近年,我在西街上发现一个年轻的师傅做了春饼推出车子在巷口卖,我多次买了吃,他也做得比较好。那时昭通的出名面点还有两家,一是邓师家的烧麦,二是同鑫园的破酥包子,不过这两家不在陡街上。此外在陡街附近的一条小街上(也就是现在年轻人喊的“馋嘴街”)的木板屋里也有多家卖熟牛肉和熟羊肉的。肉煮得很酥软,昭通人用一个“沙”字形容。特别是蘸水,是用十几种佐料配成的,很好吃。此外,早上在辕门口或月中桂附近还有卖稀豆粉和麻酱饵块的。这两样小吃至今仍很盛行,只是那时油糕的包心种类多一些,麻酱饵块是芝麻酱。

陡街及其附近也有医疗机构。陡街中段左(南)转的毛货街口有一个外科龙医生,专治跌打损伤。龙家的隔壁就是西医姜医生家,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当过昭通地区行署卫生局卫生科科长。顺毛货街再往里走,还有一个专攻外科的郑医生,搞推拿按摩。陡街下方城门洞旁姜家杂货铺,店里卖一种水膏药,用油纸包成小包出售。这种水膏药对于治疗烫伤、烧伤以及生疮化脓十分有效。我小时曾用过多次,可惜这种水膏药已经失传了。到了西街就有两家规模较大的诊所和中药房,名叫“民生”和“上池”。我伤风感冒去民生药房找一位姓牟的老中医看过好几次病。那时的中药包扎很讲究,每一味药包一小包,一服药就有十多包或二十多包拴在一起,包药的纸上还印有药名、功效。当时昭通城已经有两家外国人创办的西医医院:东郊有福滇西院,英国人创办;西郊有惠东西院,美国人创办。这两家医院也吸收一些中国的医护人员参加服务,但医疗费用昂贵,一般老百姓承受不起,所以还是中医惠顾的人多一些。20世纪90年代英国发行了四枚邮票记述了一位护士乘船、骑马、步行到昭通行医的经历,这位护士听说就在福滇西院工作。

毛货街之所以称为“毛货街”,是因为这条小街上有多家制作和销售毛皮制品的小作坊。其中以制作狐皮和羊皮袍子为主。狐皮袍子的制作很精细,售价也高。狐皮袍子是分皮子的部位制作的,有狐嗉的、狐脊的和颠倒腿的。狐嗉的袍子整件都是用狐狸下巴下面的那一小片毛皮多片拼起来制作的。狐脊袍子是用狐狸脊背上的毛皮制作的,颠倒腿是用狐狸腿上的毛皮拼起制作的,其中每两条腿皮颠倒拼在一起,故称颠倒腿。每一件狐皮袍子售价不菲,而狐嗉的最名贵。要用狐狸下巴下的那一小片毛皮才能拼得成一件皮袍,这种皮袍当然是要富人才买得起。用羊皮制作的皮袍以“西皮”最为名贵,因为是从张家口外运来的故称“西皮”。一片雪白的皮袍,每一小撮毛的毛尖卷曲起来,像若干小圆颗粒朝一个方向滚动,故称“滚豆子”。这种皮袍较轻,适合女性使用。一家小作坊,每年只要制作售出几件皮袍,吃穿就不愁了。

陡街上的一天

昭通气候偏凉,春末夏初和中秋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宜人的两段时间。

初夏的清晨,明媚的阳光洒遍了这座小城,陡街醒来了,街道两旁刚抽出新叶的槐树嫩绿可爱,散发出清香。街面上的石板已被夜晚的雾露洗抹干净。商铺还未开门,街上传来了卖早点的叫卖声:“黄糕、热黄糕……”尾音拖得很长,在清凉的空气中回荡。所谓“黄糕”其实就是米粉糕,只是被带上了一点点黄色(可能是加了少许红糖和黄豆粉),所以叫黄糕。各家商店的小伙计们开始下门板,商店逐渐开门了。有些商店把家养的“叫雀”笼子挂了出来,或挂在槐树上,或挂在门口的屋檐下。刚开始学唱的“叫雀”只会打一个“醉”字,学会唱歌熟练了的便扯开清脆的嗓子叫“竹子杯酒”或“狮子杯酒”,此起彼伏,十分好听。这“叫雀”只有麻雀大小,羽毛呈灰绿色,因为爱唱歌的缘故,它的体量没有麻雀那么肥胖,比较轻灵,很符合当今少女们减肥的标准。这“叫雀”只有昭通才有,它的品种到底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

那时的百货商店都是木结构嵌玻璃的柜台,摆成直角形的曲尺形,颇为敞亮。多家商铺前的檐坎上左右两边还摆有土布摊子,小商贩也把摊子摆好了。

上午10时左右,各家商铺开始忙碌起来,顾客纷纷上门了。有给自己做换季衣服买衣料的太太、小姐,有给自己的儿女买衣料的父母,也有给自己做时装买衣料的先生,还有为准备做嫁妆而买绸缎的顾客。那时的商铺没有衣服裤子的成品卖,所以各种衣料的销路都很好。我那时对商品不是很熟悉,但是从商店的先生和学徒的相互交谈和与顾客的交流中也知道了一些商品的名称,如阴丹布、黄卡其、直贡呢、夏布、绸缎……这些都是较为热销的布料。乡下进城的农民和一些市民喜欢购买廉价而厚实的土布做衣服。因此布摊上的生意也挺不错的,那时的织布机在昭通城也很普遍,织出的每一匹布,宽三十四厘米、长数米。织成布后又放入染缸泡染,然后晾干折叠起来。

星期天的早上或下午,我有机会站在商店的柜台里面,看各种各样的顾客来买东西,因而也对一些有特点的顾客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给我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的是昭通富滇银行的行长一家人。行长是个高个子、半秃顶,有时穿西装,有时穿长衫,衣服的做工和布料都很讲究,穿在身上很得体,他腰杆挺直,拄着拐杖。他的夫人却是个小个子,但小巧玲珑,既不肥也不瘦弱,衣服也穿得很光鲜。

这一对老夫妻养育了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儿,在当时堪称昭通城的第一美女。她那时十八九岁的样子。她的个子介于父母之间,属于中等偏高的类型,身材匀称而丰满,洋溢着青年女性特有的魅力。首先吸引我这个小男孩的是她的面部,那肤色是何等的洁白、干净、细嫩、水灵,面颊部分又透着微红,古诗上说的“清水出芙蓉”,用来形容她的肤色之美是再恰当不过的。在这样的面颊上有一双活泼明亮、顾盼含情而又略带羞涩的眼睛以及配置得精巧恰当的五官,真是漂亮极了。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她的下巴略微收得小了那么一点点,从命理学上说,这象征着她的人生不会很顺畅。她的头发浓密乌黑,经过理发师烫发的整理,形成几个大波浪盖在她的头部,却没有遮盖住她颈部的曲线,显示出她颈部皮肤的细腻光洁。

夏天,她穿一件浅蓝色的旗袍,那旗袍无论是衣料还是做工都很好,穿在身上很熨帖,把她身上每一个部位的曲线都清楚而温柔地展现出来。那时我并不知道那衣料的名称,也许就是“夏布”吧?她的那身旗袍是中袖,露出光洁玉润的前臂,旗袍的前襟右上方绣有一束鲜艳的红色花朵,宛若绽放的红梅,前襟的下摆也有一束花,成对角线和上方的花朵遥相呼应,这一装束,使她显得非常的青春靓丽。那年冬天,他们一家三口来到我家开的商店购物,银行经理和他的夫人都穿着青色面料的轻便皮袍,经理还外套了件马褂。他们的千金小姐这一天的打扮更让我感到新奇。她穿着一件紫绒的旗袍,外披一件青色的披风,双手笼在一个狐皮做成的浅棕色的圆筒里面,头上斜戴着一顶灰色的呢帽,这一身深色的穿着,越发衬出她面容的洁白、红润、娇艳。她买了一块圆形而秀气的手表,从狐皮筒子里伸出那玉润光洁的前臂戴上去,显得非常得体漂亮,我被这一切景象吸引了、看呆了,她发现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微笑了一下说:“这个小男孩好乖哟!”经她这么一说,我才不好意思地把目光挪开。

这是我儿时在陡街上见过的昭通城第一美女,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和年龄的变老,我也数次见到过这位女士,虽然她已不再像当年那样青春靓丽秀美和那么华丽而特别的穿着,但她也还多少有几分风韵,她的姿态仍带着一点温和而端庄的表情,衣服大众化,穿得整洁得体。我不想赘述人家的个人生活,只是听说她的婚姻生活比较曲折,如果她还健在的话,现在大概有九十多岁了。

作者:刘廉昌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