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那些远去的记忆 | 石 磨

 2023-04-14 16: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乡村,许多平常百姓家曾经有过必不可少的物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岁月的流逝,如今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对于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有我们快乐的童年趣事,也是远离乡村的我们永不能忘怀的浓浓的乡愁。

20世纪80年代,乡村的很多地方没有电,磨坊更是寥寥无几。记得当时我们家磨面的工具,只有石磨。

手工做的石磨大多是青色的,从錾子凿出的纹路是否整齐,就能看出制作石磨的师傅技艺的高低。石磨的制作是用那种石质坚硬结实、不易风化的石料,颜色白中带青的泛着幽光的石头,做成上下两扇,阴阳两面咬合,中间凿个洞,用木楔连接起来。小磨不用凿通,中间凿通的位置就是添料口,下边是磨盘,上边的一扇外缘上下居中的位置凿一个孔,插上一个倒“7”字形的木头把手,小磨直接推动把手转动。大磨也是上下两扇,下扇不用做磨盘,下边用簸箕接磨好的面即可。不过中间的洞是凿空的,除了木楔带动上下两扇转动外,大磨的规格更大一点,石头更重,一个人根本无法推动,于是将上扇的石头在对角线处凿空两个洞,用一根按照石磨比例打好三个洞的木头穿过石磨的对角线那两个洞,木头上的三个洞分别有用处:中间的一个洞用来穿木楔,将石磨固定;两边的两个洞在石磨外缘,用来挂推动石磨转动的“磨担担”。就是用“7”字形木头插在石磨外的两个洞中的任意一个,不过这个把手不是倒的,而是将短的一端插入石磨的洞里,长的一端要长一点,用一根扣洞的圆木头和“7”字长的一端连接起来,够三个人并排放手推动把手,把手两头用结实的绳子拴起来,挂在石磨顶适当位置。这样,几个人合作,一个人添料,另外的人推动石磨,依靠一推一拉的“平动变转动”带动石磨运转来磨面。

大磨通常用来磨面,比如玉米面、魔芋面等;自己添料自己推动的则是小磨,通常用来磨浆,比如磨豆浆。

磨面的时候,通常安排力气最小的人添料,另外的人一起推动大石磨,别看那个很普通的操作,是需要技巧的。添料的人要把握好时机,等这圈刚好通过的间歇,赶紧用勺子将玉米或者魔芋片放进石磨中间那个添料孔,要眼疾手快,动作慢一点,就会被“把手”撞到添料人的手。如果添料人总是出错,推动把手的几个人只能放缓速度或者停下来,就会增加整个磨面的时间。

那时,小磨和大磨都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因为要选到好石头,要请石匠帮忙打造成石磨,请左邻右舍帮忙抬回家里安好,然后才能用。而这些都是要花人力和物力的。所以,在没有大磨的时候,需要磨面就只有背到有大磨的人家去推磨,如果人手不够的话,主人家还会来人帮忙,这也是乡邻间互帮互助的体现。小磨上也是可以磨面的,不过太小了,往往需要磨两到三次才够一家人一周左右的口粮,还是大磨来得更快些,就是一个人无法完成。

记不得父母亲是怎么样添置的小磨和大磨,只记得幼年时帮家里磨面的情形。石磨,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后来,随着生产队自筹资金修了小水电站,家里用上了电灯,照明问题得到了改善,家里条件好点的添置了电动磨面机,因为小水电站发电不够用,负荷大了带不动磨面机,往往都是大家商量了调节用电时间。直到后来农村电网改造后,各式的家电才陆陆续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那种电动磨面机用途多,磨面和打浆都可以,方便好用,一个人就能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量。

那以后,乡亲们也就不再去使用那笨重的石磨了。

来源:周 菊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