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清: 一位纪检干部的文化情结

 2023-01-29 09:5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喜欢读书,爱好写作。这样的文化情结,刘绍清从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了,他发表在报纸上的处女作至今他都收藏着。刘绍清出生在鲁甸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00年他从昭通师专毕业后,在牛栏江边的一所村级小学当了语文老师。多年过去,刘绍清的工作经过了多次变动,但在他心中总是离不开文化和教育。

2009年,33岁的刘绍清进入纪检监察系统工作。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单位。他深知纪检人肩上的责任,把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他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开展,被大家称作“纪检监察队伍里的文化人”。

让“廉洁文化”浸润人心

廉洁文化是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清白做人的精神。

在纪检系统多年,不论是哪个工作岗位,刘绍清总是干得很出色。2020年1月,由省纪委监委主办,昭通市纪委监委承办的第四期云南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展开展。刘绍清被安排到省纪委担任“候补”解说员和驻点工作人员,3个多月来,他用坚守和实干,让昭通的这期展览变得特别“亮眼”,烹饪了一道“文化大餐”。由于自己的文化特长,刘绍清先后参与编辑出版《文学清风拂乌蒙》《亮剑乌蒙》《脱贫记忆》等廉政文艺作品,让纪检监察这项看似枯燥的工作得到了很好呈现。2021年12月,在由昭通市政协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昭通市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中,刘绍清负责全市纪检监察稿件的统筹和组织,该套丛书收录了纪检监察工作稿件29篇约13万字。

牵头研究“地方文学发展道路”

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刘绍清抹不掉的厚重情结。10年来,刘绍清牵头推进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工作。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可他却行而不辍,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昭通文学发展道路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勤奋的人总会得到回报。截至2019年底,刘绍清担纲主编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等5部218万字作品公开出版。这项工作曾被《光明日报》2016年5月11日第五版以《贫困地区的文学社团缘何火起》为题予以报道。2018年2月6日,昭通市委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新时代精准脱贫攻坚硬仗加快跨越发展的决定》,要求“拓展和丰富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正式吸纳了他的研究成果。

2016年2月,刘绍清被市纪委派驻到永善县茂林镇新林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弯弯曲曲的轱辘河沿着大山盘绕着,一条沿河路成了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刘绍清针对新林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创新文化帮扶新模式,牵头主编的《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和《大一这年》两部90余万字的作品,分别于2019年5月和6月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后被市委宣传部纳入全市农家书屋进行配送。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向全国400余家图书馆进行免费捐赠,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图书馆,31个省级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80余所知名大学的图书馆、档案馆正式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把文化“种”进山区孩子心田

“感谢社会各界的好心人,我们会加倍努力,好好读书,回报社会。”2019年2月16日,昭通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举行“光彩行动·爱心筑梦”捐赠活动,1.55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了14名寒门学子的手中。

而此次活动,就是刘绍清等人发起的爱心捐赠和文化扶贫行动。2016年,在新林村驻村扶贫的刘绍清,看到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文化的贫困,决定从推进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入手,助力该村脱贫。

没错,扶贫先要“扶智”。两年多来,刘绍清等扶贫队员多次帮助劝导20名中小学生返校学习;指导茂林镇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文学创作200余篇,并有3篇收录《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一书;推荐就读于茂林中学的许金娥、唐贤奎同学参加全国“中华情·中国梦”征文活动,两名同学分别获得黑龙江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并在全国征文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通过文学、文化的形式,支持贫困地区优秀文化资源走出农村。截至2022年8月,刘绍清连续6年7次发起“文化帮扶·爱心筑梦”活动,为大学生和爱心人士搭建了爱心桥梁,已筹资12.5万元对68名大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如今,那些受助大学生有的大学毕业已走上工作岗位,还有的到更高学府继续深造……

文化帮扶,就像暖流一样滋润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灵,不仅让他们懂得了感恩,也激发了他们自强自立、不断追求和实现梦想的动力。

昭通日报记者:刘建忠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纪委 先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