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昭通市现代化建设

 2022-12-28 14:2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受自然、历史因素制约,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远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要实现昭通市的现代化,必须依托新发展理念助力昭通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脱胎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理念正是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智慧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全面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精神。首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创新,把创新的思想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次,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并举,使发展具有协调性、整体性,在协调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在绿色中求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主动以大国身份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作好大国表率,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地区产业的新发展格局,破解发展困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新发展理念助力昭通市现代化建设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位于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的中间位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昭通市将成为云南融入成渝经济圈、连接长三角的重要通道,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和南亚东南亚的双向大走廊。昭通市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地区产业的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创新驱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高效的资源配给方式。市场根据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并且依照边际生产力理论作最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历史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发展需求、带有中国发展特色的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昭通长期依赖第一产业,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境内市场主体每千人比例远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这成为了制约昭通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障碍。把创新发展的理念融入昭通市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先,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其次,要加强地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释放政策红利,助企纾困。全面落实减免租金、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推动地区市场主体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再次,还要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本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府要加大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项目评审、培训等服务的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昭通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昭通煤、硫、硅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3700万千瓦,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但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农业和煤、电、烟等传统产业占大头,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落后,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6%,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第二、第三产业底子薄弱。昭通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秉持协调发展理念,完善和构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已有产业优势,立足地区产业基础走出符合昭通实际的新型农业深加工业及农业与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构建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昭通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昭通自古就是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要实现昭通市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需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一定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回望过去,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展望未来,昭通市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昭通自古就有“鸡鸣三省”之称,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但受到复杂的地理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昭通交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因此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开放增强地区间的合作对于昭通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助推昭通脱贫攻坚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已建成11条,通车里程近1000公里,除永善外的10个县(市、区)均通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市内“两小时交通圈”。目前,全市1343个建制村(社区)通硬化路、通客、通邮全覆盖。全市航线从1条增至10条,架起通往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的“空中走廊”;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成贵铁路建成通车,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扩能工程一期建成试运行,3000吨级船舶可沿江直达上海,年吞吐量63万吨的小码头跃升为1000万吨的枢纽港口。面对交通的高速发展,昭通必须抓住机遇推动地域贸易的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的发展机制,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推动地区间的有效合作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依托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昭通地区的开放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成为云南发展地区间经济合作的排头兵。

(五)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昭通市除主城区昭阳区外,其他县(市)的土地资源都以山地为主。各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昭通市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各地生产力布局,构建符合地区实际、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但是昭通11个县(市、区)无论是发展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收入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低,除昭阳区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以外,其他县级城市吸纳人口有限,城市规模小,辐射功能和载体配套不强。昭通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各地生产力布局,构建符合地区实际、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搬迁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昭通市区域协调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此文荣获昭通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一等奖,编辑有所删减。)

作者:昭通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马 敏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