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闸“新市民”心融新居

 2022-12-19 10:1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红路馨居安置区举行劳务输出欢送仪式。

红路馨居安置区位于昭阳区北闸街道境内,是全国第四大易地搬迁安置区,这里聚集了来自昭阳区14个乡(镇)汉、回、彝、苗等民族5277户22782人,毗邻昭阳工业园区、G85渝昆高速公路昭通北收费站口,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为实现“搬得进、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北闸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创新“党建+”社区治理模式,以党组织网和基层治理网“双网”融合为统领,把党组织建设、优质公共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和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带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有序自治的战斗堡垒作用,狠抓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工作。

凝聚先锋力量 筑牢红色堡垒

2021年,红路馨居安置区新成立3个社区、3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社区“两委”成员33人,党员230名,楼栋长100人,本着“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建在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全面实行“街道+党总支+片区长+楼栋长+党员”的五级网格化服务体系,做到红色网格推动精细化治理,干部下沉到网格,问题解决在一线,肩扛“红党旗”、身穿“红马甲”、胸戴“红党徽”、手拿“红单子”,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全面提升党组织在安置后续服务与小区治理中的话语权,形成红路馨居安置区独有的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坚定不移聚民心保稳定,以“组织放心、群众舒心、干部安心”为标准,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让抓基层党组织促社区社会治理成果惠及最大多数群众,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持久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就业保障 点燃红色引擎

北闸街道党工委书记晏俊说:“就业事关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生活的后续问题,是民生之本,稳住就业就稳住了搬迁群众的‘饭碗’。”

为彻底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北闸街道党工委积极应对,本着“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片致富一方”为目标,从“向外输、向内销、促创业、全兜底”四个方面精准发力,以“党员奉献在社区”为号召,组建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2022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北闸集中输出劳动力5021人;开展“送信息送岗位”上门活动、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省内输出1765人;为使搬迁群众“增收顾家”两不误,家门口进入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务工,党组织引导搬迁户“抱团”发展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5982人全面稳定就近就业,就业率达96%。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进城入企上班,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我的丈夫外出打工去了,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每天还能在这里做工。一天有几十元钱,不仅把家照顾好了,还能挣点零用钱。”从小龙洞回族彝族乡小垴包村搬迁来的马召兰高兴地说。

北闸街道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117户群众种植食用菌大棚227个,提供就业岗位503个,同时采取“1+X”培训模式,重点开展农艺、养殖、餐饮服务等培训,将培训方式由“课堂讲授”向“现场实训”转变,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大棚圈舍和生产一线,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一技在手”,找到一个务工岗位,拥有一份稳定收入。

2022年以来,红路馨居安置区共组织有证书技能培训11次268人,无证书技能培训上百场次,培训千余人;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安置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缺乏的搬迁群众,帮扶735人实现就业。通过努力让贫困户解开贫困枷锁,搬离深山迈小康,挪穷窝共建幸福城。

红路馨居安置区组织群众外出务工。

提供优质服务 激活红色细胞

为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服务管理,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业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群团活动室、儿童之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7个中心,全部免费向搬迁群众开放,用实际行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向纵深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制定了居民公约、《安置小区管理制度条例》,引导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生活,搭建搬迁群众参与安置区管理平台,增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本着“家乡人办家乡事”的便民服务理念,从搬迁群众中招聘熟悉乡情、有服务志向、具备大中专学历的年轻党员到社区工作,让搬迁群众树立 “自己家园自己建”的观念,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红党徽”志愿者齐上阵讲好“红色故事”,开展感恩宣传教育37场10300余人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群众中;“红马甲”志愿者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区文化广场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放映露天电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逐步改变居民原有生活陋习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让“山上人、沟里人”真正成了“街上人”。有效满足搬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际和谐,增强安置区凝聚力。

来自炎山镇屋角村搬迁群众周艳说:“搬到红路馨居安置区以来,志愿者也常常到家里指导折叠衣被、打理家务、打扫卫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加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像他们一样服务群众。”

“小标识”发挥大作用,社区管理见实效,同源社区的陈之林今年已80岁高龄了,搬来小区后,因不识字,一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针对实际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在各楼栋单元和电梯上分别贴上了苹果、香蕉、梨、梅花鹿等水果、动物图案,让不识字的老人、小孩看图记家门,轻松回家。如今,陈之林很轻松就能找到家了,他笑着说:“我现在走不丢了,回家就是望着那个大香蕉就找得到了。”孙子陈开能说:“外出打工时总担心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现在有了贴心图案,也不会再走丢,自己也可以安心工作了。”

综治平安建设

凝聚红色力量

为扎实做好安置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有效净化安置区治安环境,北闸街道党工委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采取“控源头、搜信息、重化解、强回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全力筑牢红路馨居安置区的平安根基。抓好“一个统筹”,由派出所所长担任办事处党工委班子成员,社区民警挂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社区党总支的人力、设备、场地资源,建立“街道总统筹,部门、社区两级联动抓,各方合力促调解”的服务格局;党工委班子带头,做到“两个走进”;建立班子成员走进信访维稳矛盾调解接待室接访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组织社区民警、“两委”干部、党员骨干等走进社区, 融合网格力量下沉到“楼栋”,第一时间、第一节点掌握和化解各类居民矛盾纠纷,形成“小事不出楼栋、一般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格局。部门协调,打造“三支队伍”,即实行派出所领导班子挂片,社区民警驻点,辅警包保楼栋的警务网格队伍;打造由“昭阳义警”治安巡逻员、物管保安与保洁人员组成的688人群防群治队伍,全面发现和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同时依靠“小小探头连万家,乡村振兴平安行”,依靠科技和发动群众全面建设智慧安防小区,实现对农贸市场、广场、电梯、重点户等部位进行无死角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截至2022年3月,红路馨居安置区共投资710万元建设1236个高清摄像头和视频抓拍人脸识别摄像头,视频监控终端全部接入派出所视频大厅,安排警力24小时轮流值守,发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处置。

抓好搬迁安置区(点)的基层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党建引领是强大引擎,牢牢把握以“党建强”促“发展强”的经验,注重将党建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牢固树立全领域红色堡垒、红色引擎、红色细胞、红色力量的推进理念,有力盘活搬迁安置区(点)基层治理大格局,实现搬迁安置区(点)发展与群众福祉同频共振,相融共进。

通讯员:龙 梅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