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坚守传承——记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述

 2022-09-23 15: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创造了新亮点,良好的发展形势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全省文化和旅游大家庭的一员,十年来,昭通文旅也在发生着多样性的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艺创作演出持续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绩斐然,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和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科技赋能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多更新的旅行体验,文旅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让昭通赢得了许多点赞。这十年,是昭通文旅人开拓进取的十年,是值得记录的十年。

2012年10月20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从此迈入科学保护、专业保护的新阶段。十年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文旅局党组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保护、传承、传播、利用等方面攻坚克难、积极而为,做了大量工作,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健全四级名录

项目保护实现新突破

十年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始终把抓项目、建名录、强基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来抓,在市委、市政府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文旅局党组的指导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目前,全市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59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1项,市级160项,县级400项;全市经各级人民政府认定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1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8人,市级63人,县级405人。十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方面,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3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推荐申报,组织申报评审和公布5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面,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申报评审和命名认定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开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特别是2021年,“昭通端公戏”“四筒鼓舞”成功申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15年以来的重大突破。

加强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初见成效

文脉深厚的昭通大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着一群心系这方沃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始终奋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线,为保护这座城市的文蕴底色付出心血和汗水。

十年来,昭通市将加强濒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充分运用录像、录音、照片及文字等现代手段,对现存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先后开展了昭通洞经音乐、端公戏、昭通唱书、牛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性保护,实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昭通花灯戏”“苗剧”的复苏行动;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于2018年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昭通洞经音乐抢救性保护记录,2019年开展端公戏、昭通甲马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2020年至2021年开展纸扎、永安堂药号传统膏丸散剂炮制、走马灯制作、黑陶烧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性田野调查,2022年分别开展五谷子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开展昭通苗剧复苏行动的首期传承培训及代表性传承人群的抢救性调查记录,为我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复苏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传承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明显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精湛技艺和认知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心环节。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思想素质和传习能力,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昭通市文旅局加大统筹力度,通过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专题培训班,以及指导督促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组织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实现传承培训常态化。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作为全市乡村文化能人培训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内容,先后共培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昭通市文旅局还选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参加云南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项目调查报告和申报文本的撰写、项目申报专题片的拍摄和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田野调查培训,极大提高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田野调查、影像采集和文本撰写能力,全面提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加强传播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利用迈出新步伐

十年来,昭通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政策和保护传承成果。2017年,开通“昭通非遗”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重点推介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全面展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新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活动。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2016年至今,共举办3届昭通市民族赛装文化节,两届昭通市传统蜡染刺绣大赛,组织参加5届云南省民族赛装文化节和两届云南省传统戏曲汇演,展现了昭通厚重多元的地方戏曲魅力。通过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增强保护传承意识,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营造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积极推出巧家马树红毡、小碗红糖,鲁甸梭山竹编,永善苗族蜡染,盐津豆沙剪纸,大关竹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手礼备受市场青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景点;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民俗(民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组织设立相应的“小精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推动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建设,推进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我市非遗保护整理研究和集成出版,编辑出版《昭通市民族民间音乐集锦》《昭通市非遗普查报告》《昭通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传》《记忆中的昭通文化——昭通口述文化史系列丛书之一龙志桢》《昭通市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上下卷)《昭通苗族传统音乐》等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共6辑,完成《昭通地方文献丛书》24辑等文献书籍的集成编印,实现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出版利用的零突破。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市文旅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文件精神,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名录申报、传承培训、传播展示、活化利用,抓实抓细非遗保护各项业务,让我市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让全市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来源:昭通市非遗保护中心供稿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昭阳区 公园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