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征文展①丨金光闪闪的家乡路

 2022-09-05 09: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20多年了。

我的家乡在水富市两碗镇新滩村,这里有我的童年。记忆中的童年家乡太苦,印象深刻的是四处坑坑洼洼、最愁路难行,一到雨季,茫茫一片,水天一色,不知路在何方。水退了,人们踮起脚探行在垒起的田埂上,稍有不慎,便跌倒沟旁。要到县城,40多里路,来回得花整整一天。

20世纪80年代,我到离家5公里路的一所小学上学。一年四季,早出晚归,一半路是泥泞的田埂,一半路是狭窄的沟河堤岸,途中还有三座摇摇晃晃的只能一人通过的小木桥。一次因上学迟到,匆匆穿行过桥,却不慎踩在一块朽木桥板上,一只脚插进了桥洞,一根锈钉刺进了我的大腿,血流如注,至今还留有深深的伤痕。

唯如此,童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贫穷的小村庄,而寻得宽广平坦的大道。离开家乡到昭通城里工作后,不时有家乡人来家里做客,谈得最多的还是家乡的路。浅斟低酌之间,更多的是叹息、着急。20世纪90年代后期,来做客的家乡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出去,找新路。再后来,我从他们口中得知,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一年到头做不完的农活,现在加在一起三个月就干完了。粮食有了结余,养鸡养猪的多了。9个月的空闲时间,很多年轻人到城里做零工,农忙时返乡务农,农闲时外出赚钱,他们就像随季节变迁的候鸟一样穿梭在城乡之间,过去老少成群吹牛晒太阳的懒散日子没有了,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乡亲们的日子一个个好了起来。

那几年,先是村子里铺起了一公尺宽的砖头路,后来乡村之间又铺上了沙石路。他们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我想这下回家就不用愁了。那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回去,恰逢天寒地冻,沙石路上车轮打滑,根本就通不了车;砖路上白霜覆盖,走上去如同溜冰一般,一家人跌跌撞撞进了村。那时心里总是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条像样的路!

又过了若干年,进入了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家乡人告诉我,现在真的有好路走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回去了一趟。汽车欢快地奔驰在新改建的公路上,行云流水般地舒坦。哦!家乡真的变了:市乡间过去的沙石路变成了高等级的柏油路,两边的绿化更是姹紫嫣红苍翠欲滴;村子里简易的砖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到我老家的小村庄;原来我家门口那座让我留下伤痕的小木桥如今变成了通行汽车的公路桥;一座座洁白的、粉红的、嫩黄的小洋楼穿插其间。村子5公里外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过去到城里一天时间的路,现在坐车40多分钟就到了。乡亲们告诉我,修了这么多高级别的路,没有要老百姓出一分钱,不用村民操心。

路通了,昔日闭塞落后的小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子里原来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成了稍有名气的小老板,看到家乡变了,道路四通八达,一些人又回来创业,开起了小厂。原来像候鸟一样的打工村民,许多人不再两地奔波,工厂就在家门口,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乡村里很多年轻人考上了大学,有的读了硕士、博士,每每回家,不仅在乡间传播了知识和技术,而且带回了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不,我到一老友家拜访,就见他的孙子—一名初中生,在专注电脑,我原以为他在玩游戏,走近一看,他在通过网上帮他爸爸发布土特产的销售信息。我见到这些人,一个个笑得那么自信,那么开心。

走在新路上的人们脸上多了一份惬意和快乐。我站在故乡的大路上,注视着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看看家乡净坦的路面,与遥远的地平线绵延相连,构成一幅和美、恬静,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不由得心潮涌动,思绪万千:家乡的路不再是承载过去,承载历史的那条老路,而是一条通往富裕文明,通向美好明天幸福、吉祥和希望之路,但不要忘了我们的筑梦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苦干实干。

作者:杨晓东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