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村党总支——发展产业的“主心骨” 美丽村庄的“描绘者”

 2022-08-23 09: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李花盛开的鲢鱼村。

夏天的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像丝带般从山脚盘旋至山顶;一栋栋别致舒适的楼房依山而建,掩映在漫山遍野的“半边红”李子林间;一幅幅风情浓郁的文化墙焕发出新农村的诗意和活力……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从山脚到山上渐次展开。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从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绥江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鲢鱼鲢鱼,要吃大米下河摸鱼”,这是当地以前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以前没有路,全靠人背马驮上山下山。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去哪里都方便得很。李子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钱包都鼓起来了,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讲起如今的生活,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吴开云眼里是满满的幸福感。他说:“我们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村上的干部们,是他们带头干、带着我们干,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村上的干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鲢鱼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毅最有发言权,他说:“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有246户,已在2016年全部脱贫,是全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子,全村人均收入一直在增长,至今已是国家脱贫标准的两倍。这一切改变首先是政府为我们修了路,另外就是大规模地种植李子。”

鲢鱼村是绥江“半边红”李子的核心产区,这一品种在绥江已经有70年的种植历史。以前,这里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李子树,但是在村民们眼里这就只是树而已。直到绥江县委、县政府将李子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发展,大家才意识到这竟是一棵“财富树”。

鲢鱼村的村干部联合第一批愿意“吃螃蟹”的农户率先扩大种植面积,在2016年村民们就尝到了甜头。如今,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村现有“半边红”李子6000多亩,投产面积5800亩,户均9.4亩,2021年,“半边红”李子产值达4872万元。2020年,鲢鱼村获得市级“一村一品”认定。引进云南御咖牧业有限公司在村内建设养殖基地,与村集体公司签订代养协议,2021年,村集体公司代养出栏生猪1946头,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覆盖农户246户,村集体公司经济收入37.95万元。村内现有种植、养殖类合作社5家,覆盖农户417户,其中,绥江县兄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绥江半边红李”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与绥江县壹号农业签订了电商代运营合作协议,实现基地直接供货,产销一体化。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8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7.34%。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全村共有硬化通组公路、入户公路57公里,实现硬化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全村4个自然村公共空间均有照明,380伏动力电全覆盖,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畅通。

路通了,产业有了,钱包鼓了,群众生活质量和档次自然也水涨船高。村“两委”班子又结合乡村振兴美丽村庄打造,创新思路,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努力把鲢鱼村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产业、留得住人、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家园。

“快看,那儿有观景台,还有小亭子!”今年3月,来自昆明的沈女士和同伴到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踏春游玩,这个掩映在万亩李子园里的美丽村庄让他们眼前一亮。没有想到这些年农村的发展变化会这么大,生活在这里的人真幸福。

“我们主要是围绕三件事:拆、建、改,提升村庄宜居质量。”鲢鱼村党总支书记胡红艳介绍道,2020年以来,共拆除48间危旧房和25处残垣断壁;建设28座垃圾收集房和2个集中污水处理站,配套5辆垃圾转运车;改建户厕663户,改造房屋12户,改厨50户,改院坝65户,改柴房圈舍30户。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打好了宜居的基础,村“两委”又开始琢磨怎么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让老百姓都参与自我管理。在全村84名党员的带动下,村民成立了自治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和卫生检查小组,建立起“星级”评比机制,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评比,优秀的挂上荣誉牌,落后的就在阳光公开专栏上曝光。

在村民郭如会家门前,“文明卫生示范户”的荣誉牌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成为郭如会一家的骄傲。

“这个牌牌不好拿哟!”郭如会一边打扫自家卫生,一边告诉笔者,检查小组要查看客厅、厨房、卫生间、院坝的卫生,还要考察为人处事、文明礼貌和家风建设,必须全部达到要求,才能被评为示范户,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好,都拿不到荣誉牌。

村民杨德刚是自治委员会的成员,每次检查评比他都要参加,他告诉笔者,评比的时候,由大家实地看,集体提出意见,大家都互相监督。评为示范户的会更加注意文明卫生,被曝光的也觉得不好意思,慢慢地也改过来了。

此外,村“两委”还把婚丧嫁娶写进了村规民约,规定办酒席不超20桌、每家的“人情”钱不超过100元,刹住大操大办、跟风攀比的风气,由村民组成的红白理事会负责监督,安装移动管家监控摄像头,防范治安事件的发生,文明节俭和谐的氛围让大家如沐春风。

“打架斗殴没有了,家庭和睦了,村民更团结了。”说起近两年来的变化,胡红艳深有感触。她说,全村环境提升以后,村民的精气神也发生了改变,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生活也更富了。近几年来,鲢鱼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和“省级美丽村庄”。

通讯员:谭平才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