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 昭通兴丨从“五尺道”到立体交通大道

 2022-08-11 10:5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清朝“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据史载,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李冰出任蜀郡(今成都)太守,在修建都江堰之余,以积薪烧岩的办法,劈岩开路,开辟出一条由蜀入滇的通道——僰道。但当时的秦国财力有限,凿路“难于上青天”,李冰只打通了成都至宜宾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军常頞入蜀,把李冰开凿的僰道延长至朱提,拓宽为五尺,“五尺道”名称由此得来,亦称“秦道”。

“五尺道”连通了古代中原至滇(今云南),出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景象。古代“乌蒙”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从四川到云南的咽喉,“五尺道”畅通了“南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在“五尺道”基础上,汉代修筑“南夷道”,唐代改名“石门道”。锁喉之地的“乌蒙”,在古代多次出现开放鼎盛的辉煌局面。

“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描绘了古代昭通因交通便利诞生的经济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东川一带盛产铜矿,让“乌蒙”再次成为西南的一个富庶重镇。清雍正九年(1731年),鄂尔泰在完成改土归流后,上书建议将“乌蒙”改为“昭通”,他认为“乌蒙”乃“不昭不通之甚者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雍正帝同意将“乌蒙府”改名“昭通府”,划归云南管辖。

不言而喻,改名“昭通”是避讳“乌蒙”这个词汇的不吉利,也侧面反映昭通的交通要道在明清时期极端重要性,不仅仅是国家巩固西南的政治需要,也是繁荣西南经济文化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不断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百日攻坚”,只争朝夕,一座座高难度、大跨度的大桥凌空而起,穿山越岭,气贯长虹,连通了乌蒙大山与周边黔、蜀、渝等省市,为昭通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宜昭高速公路始于宜宾,止于昭通,主线全长42.96公里,其中白水江特大桥凌空300多米,创下云南在建桥梁中施工难度之最;昭通大永高速黄华大桥、卢家塆大桥于2021年11月27日同日贯通,是大永高速启动“百日攻坚”行动以来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筑路征程上,昭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条件险恶的长征精神,一次次激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伟大斗争精神,一次次攻克山川之险、河流之湍、气候之变,筑起一条条民生之路、开放之路、发展之路、强国之路,深处乌蒙山区腹地的昭通不再“不昭不通”,彻底改变过去相对落后面貌。

近年来,昭通市着力构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创新驱动聚人才,融资融智抓项目,累计投资1849亿元,打响了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十三五”规划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设,通车里程由136公里增至896公里、跃居全省前列,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增至11条;改造普通国省道10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26万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1万公里;成贵高铁实现通车,渝昆高铁加快推进;机场航线增至11条,迁建工程正式启动;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昭阳、水富、绥江实现通管道天然气。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五网”建设全面提质升级。

从古代的“五尺道”到今天的立体交通大道,昭通“天堑变通途”,交通四通八达,这幅宏伟蓝图正在不断延伸,不断完善,不断融入中国的大动脉。

作者:冉丛茂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交通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