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 昭通兴——幸福之路

 2022-04-02 10: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伟人毛泽东《七律 长征》中描写乌蒙山区的诗句。

我的故乡在昭通腹地大关县吉利镇回龙村,在乌蒙大山里,在蓝天白云间,在绿水青山中。故乡的一草一木沐浴阳光雨露,更加葱绿。故乡的一代又一代人心怀党恩,建设幸福路,创造美好生活。

很多年前,故乡在中国有其代表性:贫穷落后,就是她的代名称;高山谷深,成为她的真实写照;羊肠小道,便是她走向富裕的绊脚石。

故乡人深深懂得:有梦想就要奋斗,要奋斗就得从点滴做起,要走向富裕就得从修路开始。

那些与路相关的故事深深地铭刻在故乡人的脑海里,铭刻在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铭刻在故乡那些深山峡谷间。

走进那条条牵动无数颗爱心的幸福路,感受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那是一条条让人充满心酸、经历几代人不屈奋斗的创业路;那是一条条从危险山路到平坦通途、见证改革开放的致富路;那是一条条经历脱贫攻坚、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那条条幸福路,就是从大关县高桥河畔尤家河坝至营底村、回龙村高山峡谷里的幸福路;就是从大关县关河畔小关溪至小寨村崇山峻岭中的幸福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故乡人,逐步走向富裕,逐步走向精彩纷呈的世界,逐步奔向小康。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关县关河和高桥河畔的深山中,有个地方叫回龙大队。20世纪80年代,回龙大队分成了回龙、营底、小寨3个村。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走出去的人都把这3个村作为自己的故乡。

回龙村山高谷深,太阳并不炙热。这里的阳光哺育万物生长,大山上生长着杉树等树木,生长着无数的奇花异草。回龙、营底村连绵起伏的大山上,生长着一种人们最喜欢的建房木材,那就是被世人称为“万能之木”的杉树。在那个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杉树是人们的“宠儿”,河谷地区的人家会用杉木修房、作楼板和墙壁,会用杉木作盛水木缸。那些大山上、道路边、房屋旁的杉树既是绿化树,也是“经济树”,更是“发财树”。因为这里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杉木要运出大山变成钱,全靠人用肩膀扛。

回龙村拥有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出产包谷、洋芋。连绵群山下的深谷里流淌着两条河,那就是大关河和高桥河。说她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一点不夸张。在没有公路的日子,生活在这里的人全靠人背马驮,出门踏着沟壑,行走于羊肠小道,回家拥抱青山,有着“迎着朝霞出门、搂着月亮方归”之说。在没有公路的日子,生活在这里的人定然要与自然抗争,他们经历着种种苦难。

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回龙人,在回龙大队设立供销社和回龙小学。供销社,让回龙人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学校,让知识滋润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回龙出行条件差,年轻人成家有困难,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进来。其实,这些都与那条路有关。

人路“相亲”。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春天,供销社的解小平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被大队党支部书记领着去“相亲”。解小平不是回龙人,分配来供销社有3年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一天清晨,他穿上当时最好的衣服和一双妈妈给他做的白底布鞋,精神十足,出发去“相亲”。大队党支部书记与他朝夕相处,两人很谈得来。一路上,党支部书记一直在说那位姑娘如何美丽动人,高鼻梁、大眼睛,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花大珍”,还叫他到了那户人家少说话,有点书生味最好。他们从回龙大队出发,出沟门口,走下山坡,绕过一条沟,来到一座半山腰下的山路边一个叫桥湾的地方。“支部书记,进来坐。”一位憨厚敦实的小伙出来迎接他们。随后,这家人开始做饭,老人就与党支部书记解小平摆龙门阵。到农民家里,酒是少不了的,3个人喝了不少,解小平心里有些热烈,也忐忑不安,没有看到那个年轻姑娘,与谁相亲?可他依然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天色暗淡,酒足饭饱。党支部书记便对解小平说:“这个小伙叫花大珍,女孩的名字,男娃儿。今天,说来给你相亲,那是开玩笑,主要是让你们俩认识。花大珍劳力好,以后你们供销社背东西、修路之类的事就让他来做。”党支部书记又对花大珍说,你要听解小平的话,他就是你的“领导”。解小平一听是“领导”就笑着说,给我们供销社背东西可以,就是要注意安全,那条从小关溪到回龙的山路陡峭,随时都会出现意外。解小平这才明白,党支部书记想给供销社“相”一个背东西的人,想让花大珍“嫁给”这条山路。回龙,也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男人与有着女人名字的男人“相亲”的故事。

人猪坠崖。回龙人再穷,也要承担国家义务。在计划经济年代,回龙人一直都向国家交公粮、余粮和生猪。回龙人没有公路,只能靠人背着粮食和生猪去乡粮管所、食品站交售。猪无论是用背夹儿背,还是用担架抬,都有些不安全。一年,春节前的一天,居住在偏远山村的霍姓人家一早就起床,请来亲戚当帮手,将两百余公斤的猪抬往乡食品站。他们用担架抬着猪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走停停,中午才到一个叫“人头岩”的地方,这里因岩上有一条缝,缝里有一块石头像人的头,有眉有眼,有鼻有嘴,当地人都叫“人头岩”。山路就从“人头岩”下面穿过,路下面是上百米的深谷,行人随时都有摔下深谷的危险。抬着两百余公斤猪的两人没有顾及这些,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从这里过。说来也巧,他们刚到危险处,两个人失去平衡,悲剧发生了,两人摔下上百米的深沟,失去了可贵的生命。这一凄惨的故事,一直让人们铭刻在心,正因为没有宽阔的道路才会发生这样的事。

修路、修路、修路,修筑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成为众多回龙人的梦想。

回龙人永远记得1978年,那是中国走向新起点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回龙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追逐修筑公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关县人代会召开。回龙大队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的梦想出席,在一个有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讨论的会议室里,他揣着希望发言,建议交通部门关心回龙村,修建一条从尤家河坝到回龙村的公路,县领导专心致志地听着发言。参会的一位同志很激动地站起来说:“人人知道回龙是个贫穷村,那里不但穷,更主要的是山太高、谷太深。饭都吃不上还想修公路。何况,高桥河怎么过得去?修石桥?搭木桥?”全场鸦雀无声。党支部书记心寒了,带着泪水、带着全村人的遗憾离开会场。可是,“修石桥?搭木桥”的说法提醒了他,他心里有了底。回龙人记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句话:“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穷志不穷”的道理。党支部书记与回龙村的能工巧匠商量:能否自己开山打石在高桥河上修座石桥?

修桥是回龙人创造的神话。党支部书记的提议,得到回龙人的响应,他们背起干粮,自带工具来到尤家河坝,扎下根来,有修不好桥誓不罢休的举动。他们请来交通局的技术员作指导,有的打石条,有的打砂子。一年,两年,一座石桥横跨高桥河上,架起了回龙人与外界连通的桥梁。回龙人自己修桥,用事实告诉世人,回龙人一样能创造“神话”,回龙人就是要脱贫致富。

党支部书记因为带领回龙人创造了“神话”,组织将他调到外地的昭阳区政府当了区干部。可是,回龙人想修路、要修路的信心没有丝毫减弱。新任党支部书记在交通局技术员帮助下,勘测了从尤家河坝至营底村,再绕新华到回龙村的路线,并多次到交通局对接,均因资金等原因,回龙公路无法列入修建计划。

等、等、等,没有出路,只能让回龙更落后;干、干、干,才有希望。

修桥是筑路的铺垫。回龙人有一种不服输的胆量与勇气。农闲时节,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到尤家河坝修公路,一锄一锄地挖土,一次一次地抬砂,一钻一钻地打石,用两个春秋修出了1公里的毛路。这个信心与决心,感动着天,感动着地,也感动着那些心疼群众的官员。有不少县级干部开始明察暗访,听取各方意见。

修路、修路、修路,修通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时机已然成熟。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2000年,大关县委书记知道回龙人修路的决心,他打算来一个最深入群众的“轻装”调研,“沉”入基层了解群众真实想法。7月的一天,天空下着小雨。这位县委书记早已准备好了雨伞,来到寿山与高桥交界的瓦厂坪,前往营底调研。天空乌云密布,小雨绵绵,山路泥泞。因为没有公路,这位书记只能在那条弯弯拐拐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尽管路程不长,但雨大、路陡,走了30分钟,才跨过回龙人自己修建的石桥,沿着毛路前行。又用一个多小时来到营底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邓永福看着书记满身的泥,有些吃惊:“现在,还有这么能吃苦的县委书记?”书记似乎看出他们的心思,笑着说:“我走山路不行,让大家久等啦。”

会议室低矮潮湿,与会者聚精会神;发言聚焦一主题,修路实现致富脱贫。9个生产队队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发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政府支持群众修路。这位书记一一做了笔录。他离开营底时,一位党员说了几句顺口溜:“书记群众心连心,不畏艰难到我村。进村入户知冷暖,修条公路略表心。”

第二天,雨过天晴。这位书记从营底登山到回龙村。他采取逐一走访的办法了解情况,既看望贫困群众,又听发展经济意见。有一个主题仍然没有变:那就是如何修通回龙村的致富路。“没有路,种的农产品变不成钱;没有路,种的烤烟运不出去;没有路,走不出大山,无法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没有路,无法找钱过上好日子。”这一句句呐喊声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灵。

走进基层,这位书记从内心深处心疼这些群众,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群众。修路,修一条脱贫致富路,也就成为这位书记调研的最大成果。回到县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通知相关领导来办公室,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多次到交通部门找领导、找技术员对接。营底、回龙公路的修建项目终于列入以工代赈项目。

进入21世纪,开启新征程;向着目标去奋斗,迎着寒风获成果。营底、回龙、小寨村用国家补助资金,用勤劳的双手挖出通向世界的致富路。

2002年冬天,营底、回龙、小寨人迎来了新的希望,尤家河坝至营底村的乡村公路正式开工。在那大山深谷里,在那悬崖峭壁上,挖掘机吼叫着,工程技术员不停地走动着。营底、回龙的村民没有等待观望,他们融入修路大军中。涉及土地的村民小组没有提出补偿,因为修路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前往现场支援,修路是全村的大事。各村民小组组织村民分期参加挖土、运石,他们要用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是公路的最大受益者。一条8米宽、长10多公里的尤家河坝至营底的乡村公路呈现在大山中。公路修通那天,村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感谢党和政府对山区贫困群众的关怀。

2003年冬季,在悬崖峭壁的大山上,营底、回龙人在约8公里长的营底至回龙公路路段上挖土、抬石;在高桥河峡谷的小寨村崇山峻岭间,机械轰鸣,小寨人修建小关溪至小寨村的乡村公路如火如荼展开。再陡的崖也挡不住他们的目标,再深的河也拦不住他们的志向,再苦的活也累不垮他们的身躯,他们努力奋斗建成回龙、小寨的村级公路。

时间沉淀历史,历史见证一切;牢记走过的历程,永记党的恩情。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回龙、营底、小寨的村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全部实现硬化,所有危险路段安装了围栏。各个村民小组修建了村组公路,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方便了群众,助力群众致富,“心酸路”变成了幸福路。

十年间,昭通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回龙、营底、小寨人民用政府帮助修建的村级公路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胜仗,让贫困山区沐浴春风前行,顺利脱贫逐步走向富裕。

“十四五”已经来临,昭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交通先行”战略,“交通兴、 昭通兴”不是口号,更是昭通人民的意愿。有句民谚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现代交通既要穿行全市连接周边各省,又要深入11个县(市、区)各个大小村庄,成为真正的致富路、幸福路。

回龙、营底、小寨群众一定会依靠幸福路发展致富产业,加工筇竹笋等农特产品,将农特产品运出大山,创造更多财富。

回龙、营底、小寨群众一定会依靠幸福路走出大山,前往世界各地,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时光。

回龙、营底、小寨群众一定会依靠幸福路创造一个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作者:赵廷臣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