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远山的深深印记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长碧

 2021-07-01 14: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6月28日,中共中央授予中国南方电网昭通彝良供电局职工、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吴长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昭通唯一获得此次表彰的党员。

2015年3月,吴长碧被派驻彝良县牛街镇田黄村,同年9月,被调整到水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她做事情讲原则,并且说到做到,凡是经手之事件件有回应。在她的模范带动下,当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工作开展扎实,水田村如期实现了脱贫出列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长碧的辛勤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更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凝聚人心谋发展

水田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25个村民小组分散在高山崖壁间。吴长碧刚到水田村的时候,感觉工作任务很重,而且工作难度大。很多时候,村“两委”干部落后的观念和思想根深蒂固,要形成共识很难,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动意愿也不强。

人心换人心,吴长碧没有畏难。她把水田村当成家,把水田村的村民当作亲人,舍弃了照顾家人的宝贵时间,满腔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在驻村期间,一双水鞋、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块小黑板,就是她的扶贫“小助手”。她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坎,挨家挨户走访。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山高路陡,她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随身携带着小黑板走村串户,成了流动的讲堂。每当逢年过节,万家团聚之时,她在村里走访慰问孤寡病残群众,惦记着让他们能过上一个好年。有一次她母亲车祸住院,也只匆匆赶到距离水田村100多公里的医院看了母亲一眼,又赶回村里开展工作。她省吃俭用,舍不得添置一件衣服,驻村6年,却将工资和补贴用于帮扶水田村的方方面面。

吴长碧还把村“两委”干部当兄弟姐妹,遇事多商量,身体力行去影响大家。慢慢地,大家逐渐接受她,大家也慢慢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观念也慢慢转变,心悦诚服听从她的意见建议,。

有了好的工作基础,获得了群众信任,她的工作开展起来很顺利。她总是引导群众改变陈旧思想,从源头治理垃圾、简化红白事、破除迷信活动、推动乡风文明,通过一件一件小事,从各方面、点滴间让群众的落后思想逐步消除,让文明的种子开始发芽。吴长碧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把走过的组、串过的户、访过的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白天入户、晚上研判,率领水田村“两委”,分别为361户156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帮扶措施,为精准扶贫扣准了第二颗纽扣。

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2016年6月21日,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关键时刻,村干部发现有几户村民的资料未采集,而这些群众都位于水田村最偏远、道路最艰险的道洞村民小组。“如果耽误了他们,就是错过一生。”于是,吴长碧一支手电筒、一根拐杖,带上一名当地群众,从海拔600多米的河谷爬到1600米的悬崖旁,为剩余的几户人家拍照立档。

那天大雨如注,吴长碧从13时出发直到23时才回到村委会。当听闻吴长碧的举动后,山下的老百姓骑着摩托车到路边迎接。

“全村贫困户她都跑遍了,而且每户入户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上。”牛街镇党委书记石兴华表示,在其他地方驻村可能只是跑跑腿辛苦点,而在水田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干扶贫。

在吴长碧的感染下,大家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了脱贫攻坚中心工作上来,水田村确定了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规划,着力将水田村建设成为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示范村。

用心用情促脱贫

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顺利了,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拼搏,苦点累点也不怕。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发展。吴长碧敢想、敢做、敢为人先,通过自己支付利息,用工资抵押贷款、向亲友借款等方式筹款120余万元用于辣椒育苗棚建设,仅用3个月便建成了近5万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基地。在吴长碧的推动下,水田村2018年至2019年间实现辣椒育苗产业收入1100万余元,群众就近务工收入13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并带动了牛街、柳溪、洛旺3个周边乡(镇)辣椒产业的发展。

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根据村、组实际,吴长碧和村“两委”讨论研究后,决定以合作社的形式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将贫困户的投工、投劳、投资转变为经济收入。在她的引导下,麻园村民小组组4户人联合办起了合作养牛场,当年出售6头肉牛,收入6万多元,次年10月再次出售20头。同时,该合作养牛场还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母牛和母猪,以“借鸡下蛋”的方式提供帮助,有19户贫困户开始养牛,17户发展养猪。

“吴书记来之前,水田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厕所;她来了后,为我们修路、培育产业、协调贷款,办了数不清的惠民实事。”水田村监委会主任常开勇满怀感慨地说。吴长碧的一言一行和所有付出,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8岁的孩子,无不为之敬佩和感激,村民们送来了许多感谢信,无数次来到村委会当面致谢。

如今,水田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电方面,水田村全面实施农网升级改造,解决了群众用电贵的问题;通路方面,25个村民小组通了硬化路,村组公路硬化率达85%以上,彻底改变了人背马驮的出行环境,降低了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水田村142户562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就业方面,吴长碧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对水田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近3年,共开展就业培训800余人次,累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次,为群众开辟了增收之路。

六载坚持谱大爱

吴长碧一驻村就是6年,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也彻底改变了水田村的“穷貌”。她以瘦弱的肩膀,担负着远山的希望,在转变高山兀立沟壑遍布的土地上,点亮了星星灯火。

如今的水田村,不但环境变美了,而且老百姓观念也转变了,因为他们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样的精神面貌,对下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水田村这片土地见证着吴长碧洒下的汗水、留下的泪水,水田村老老少少的乡亲都会亲切地叫她“吴书记”,村里人都把她当成亲人,信任她。

由于驻村期间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有时候工作甚至通宵达旦,加上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已成常态,吴长碧沙哑的嗓子已成了顽疾还长了肿瘤。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吴长碧说:“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来,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工作做好。”

采访最后,吴长碧用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作为共产党员,不管身处何处,都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时时刻刻作好模范表率,带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建党百年之际,祝愿祖国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富强。”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文 通讯员 彝电/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彝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