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之变(盐津县专场)| 负重前行 砥砺奋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1-03-15 07:09  来源:微昭通

发布会现场

3月12日上午,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第二十场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盐津县专场。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县市区专场的第6场,将由盐津县人民政府为大家讲述“盐津之变”。


“十三五”以来,盐津县以脱贫攻坚为统领,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86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2.4万户1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4.5%降为0,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今天将由盐津县人民政府介绍盐津县决战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盐津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郑磊先生;

盐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百文先生;

盐津县副县长王勇先生;

盐津县副县长李燕女士;

盐津县副县长赵德平先生;

盐津县副县长李祥贵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北纬29°、昭通新闻网、昭通市政府网以及微昭通、昭通发布、盐津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请盐津县人民政府县长郑磊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请记者提问。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请盐津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郑磊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盐津县委副书记、县长 郑磊: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昭通之变”主题新闻发布会,也感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对盐津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盐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盐津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成效显著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为在滇东北开发提速中书写好盐津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紧扣脱贫摘帽目标,坚持市委“133”工作思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571”脱贫标准,累积争取、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2.75亿元,是盐津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资金量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五年;分类实施12大类768个项目,先后建成2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052户31204人易迁新居;实施20894户农村危房改造,83576人通过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达到了脱贫标准;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11件、分散式供水工程1130处,9.1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硬化乡村道路1531.4公里,23万人的出行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村级卫生室42个,改造薄弱学校101个,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我们实施了农村户厕改造22961户,建成连户路113.3公里,配套农村垃圾处理池1545个,铺设污水管道112公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更新;处置利用易迁群众“三块地”11.6万亩,打造扶贫车间13个,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实现了提升,15.48万人外出就业开启了新生活。“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县86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24279户110588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4.5%降为0。


(二)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脱贫攻坚过去的五年中,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5.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22.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66倍;人均GDP实现13800元,是“十二五”末的1.58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9582元、11357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8334元、4006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39倍、1.54倍。过去的五年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经济社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全县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是国家投入最大、群众受益最多、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三)积蓄了跨越发展动能。坚持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累计取消调整下放行政职权825项,办理服务事项151.3万件。积极推进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殡葬改革、财税、医疗、户籍、教育体制等各项改革持续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基础上,我们以产业升级转型为重点,明确了“鸡、牛、竹、煤、硅、气”六个重点产业,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工作思路来谋划布局,找准推动盐津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路径。同时,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不断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城乡发展,水田新区建设初具雏形。同时,不断改造老县城,集镇功能不断完善,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美丽乡村改颜换貌,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23.9%提高到30.66%。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引领,持续推动招商引资和引智并重,先后得到了广东、上海、武汉等不同地区党委、政府、高校、企业的帮扶,引进了深圳绿源、中山素果、浙江新安化工、上海新纪元,初步建立了与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大湾区的沟通联系,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了民生保障能力。深入实施教育兴盐战略,新建各类校舍12.9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同时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上海新纪元正式招生运行。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床位率较“十二五”时期提高了8%。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51.39万人次、开辟各类公益岗位531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城乡医保、养老保险都积极推进,特别是城乡低保5次提标,补助标准比2015年提高66.15%,兜牢了社会民生底线。              


(五)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造林29万亩,完成重点天保工程森林管护90.7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由2015年的54%提高到6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91平方公里,完成土地整治2448.4公顷。黄标车全部淘汰,关停了一大批煤矿和非煤矿山,拆除了一批不符合国家生态环境要求的小水电站,划定了484.5多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334.8多平方公里畜禽规模养殖禁区,9个乡镇垃圾热解无害化处理项目投入运行,垃圾处理设施实现集镇全覆盖,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2020年盐津横江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国排名27位。用实际行动保护好盐津的绿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出盐津。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十四五时期,总体发展思路归结起来就是“1366”,1即紧扣高质量跨越发展这一主题,3即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三大战略,6即打造“乌鸡、肉牛、竹子、煤炭、工业硅、页岩气”六大产业,6即抓实“巩固、通道、保护、城乡、产业、民生”六个重点,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2.5万元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百姓生活更加富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持续巩固提升。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持续加大对三个10亿元涉农产业发展投入,大幅提升产业在农村群众收入中的比重;以“4+2”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健全帮扶措施,确保不出现 规模性反贫;强化农村水电路建设,健全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振兴乡村文化,实现有效治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强化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六纵四横一张网,若干血管保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做好渝昆高铁援建及永筠高速、水青高速建设工作,全力构建高效的对外联络骨架;重点打造便捷的水田新区交通网络;全面拓宽主干路、打通断头路、配套产业路,持续改善城乡道路通行条件。加大农村电网提质改造升级力度,扎实开展“燃气下乡”,大力推进“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广泛、智慧优质、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能源、信息网络体系。


(三)坚持生态保护。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全面完成9个集镇“一水两污”建设,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捕”要求,扎实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全面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严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制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建成水田新区4.89平方公里核心区,完成10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全面完成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逐步拆除危旧房,不断完善老县城和黄桷槽市政配套设施,持续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把推动临河建筑避险搬迁和生态搬迁,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统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各项工作,缓解生态压力,保障人民安全。同时科学优化布局集镇开发空间,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村落布局合理、民居特色凸显、村庄生态宜居、产业支撑有力、民风淳朴友善的“宜居乡村”。


(五)强化产业培育。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建立平台、依靠主体、对接市场,实现乌骨鸡出栏1000万羽以上、笋用竹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肉牛存栏10万头以上,乌鸡、肉牛、竹三个产业在农产业方面分别实现10个亿的产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保留的6对煤矿升级达标、稳定生产,新安化工硅项目下游产业链不断延长,页岩气勘探开发持续推进,玄武岩、石灰石等资源合理利用,确保工业支撑更加有力。


(六)注重民生保障。引进优质资源,办好高中;统筹各方力量,抓实基础教育;坚持外引内联,推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打造盐津教育品牌。引进积极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与县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努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用好用活县内县外资源,强化就业培训和监测,切实保障群众充分就业。同时抓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记者朋友,鉴于时间关系,对我县“十三五”工作及“十四五”打算只作了个提纲挈领的介绍,我们县“两会”即将召开,欢迎各位到盐津进一步挖掘我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同时,衷心希望新闻界各位朋友以你们宽广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牢牢锁住盐津发展的独特优势,敏锐捕捉盐津发展的闪光点,推出一批有特色、有见地、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帮助我们把发展成果展示出来,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盐津建设发展中来。


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感谢郑磊县长!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现场提问。



答记者问



北纬29度 编辑:

请问“十三五”期间盐津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绩,“十四五”期间对教育发展有怎样的打算?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燕: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是盐津县分管教育副县长李燕,下面我就你所提到的问题做回答:


“十三五”期间,盐津县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优化教育结构,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概括起来讲就是“两提升一深化”。一是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盐津县以脱贫攻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薄改”为契机,大力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和设施设备配置工程,基本形成了学校布局合理、学位供需均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格局。五年来,新建校舍16.8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7余亿元;配发图书94.3万册、多媒体教学设备742套、教学电脑3997台;全县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二是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不断消减,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6年的39.48%提升到2020年的76.31%。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评价全面开展,优秀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中考Z分综合评价位次在全市逐年上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2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9%,居全市第一。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前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保教水平有效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均衡发展治理深入推进,高质量完成控辍保学工作任务;高中教育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引进上海新纪元、民大附中等优势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实践托管、联办等形式,有效实践“驾驭式自主教育”;推进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强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采取“0+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实验操作、实习教学等内容全面落实。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落实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各项任务,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市场化、控学法治化、人才产业化。


一是全面推进各阶段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盐津县将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兴盐”战略,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一村一幼”项目,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提质改造,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拟规划资金7.64亿元新建幼儿园13所、小学4所、初中1所,扩建幼儿园39所、小学15所、初中2所、高级中学3所,不断完善学校使用功能,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各阶段教育发展。


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盐津实际,开展主题教研、行动研究和理论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实现控辍保学常态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双线六长”责任制,持续推行控辍保学“四包一”网格化管理机制(每一名“就读意愿不稳定”学生都有科级干部、村干部、包保干部、责任教师四名包保责任人),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一个都不能少”。


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着力在“硬件提升、队伍提升、质量提升”上下功夫,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破题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义务教育校长职级制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市场化、控学法治化、人才产业化,以改革实现盐津教育新突破、新发展。



昭通广播电视台 记者:

盐津县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县,我想请问发布人,盐津县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有什么好的做法,今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如何?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祥贵:


感谢这位记者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我先说一个数据,2020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297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8687元,占比76.9%。应该说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是抓好群众的“钱袋子”。十三五以来,我县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了“六稳”“六保”之首,以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切入点,加大资金投入,在管理服务、技能提升、转移就业等方面下功夫,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就业工作。


一、建立管理机制,提升稳岗服务。一方面,为精准摸清劳动力资源、动态掌握就业状况、及时开展就业帮扶,我县创新建立了劳动力报备制度,以村民小组为网格单元,由村民小组长围绕劳动力务工地点、从事行业、务工时间、务工意愿、培训需求等信息开展一月一报备。劳动力报备不仅动态监测每个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还为群众宣讲政策、介绍岗位、解决困难,更是增强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另一方面,为打通务工稳岗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县在浙江嘉兴、广东中山、昆明建立了驻外就业服务工作站,与广东中山、浙江嘉兴、宁波、舟山、海宁、桐乡、义乌等11个县市区的人社部门、优质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机制,不仅拓展输入地范围,也不断提高组织化输出程度和省外稳定务工比例。三一方面,为加大组织输出力度,我县建立了干部包保劳动力机制,压实县、乡、村稳就业、保就业责任,每名干部包保10-20户农村劳动力,负责宣传就业政策、推送岗位、组织技能培训、动员外出务工、跟踪稳岗等工作。


二、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实现更高组织化、更高质量、更高稳定性的就业要求,我县坚持以外输为主,聚焦未就业劳动力,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人一策”,下功夫动员组织外输。同时,积极整合资金,制定稳岗补贴、务工奖补、交通费补助、“点对点、一站式”输出等政策,帮助建档立卡户、易迁户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十三五以来,共兑现各类补贴3500余万元,惠及3.7万人次。另一方面,坚持以内转为辅,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我县积极开发就近就地就业岗位,通过加大金融扶持,鼓励发展鸡、牛、竹三大产业解决自身就业,县内重大项目建设用工,优先吸纳无法外出人员就业。三一方面,以公益岗位为补充,针对无法外出的“一有两无”(有劳动力,无产业、无就业)家庭劳动力,开发一批护林员、护路员、河道管理员、楼栋长等公益性岗位5225个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2020年,全县19.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77万人,就业率达84.66%。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技能水平。我们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有力保障,在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的同时,根据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围绕产业发展、务工就业需要,集中开展免费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解决劳动力因缺技术或技能水平不高、难于稳定就业的问题。十三五以来,共开展技能培训28643人次,发放技能证书8323人次;开展引导性培训87431人次;组织“两后生”培训2207人;开展残疾人培训674人。通过培训,整体提升了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三个不少于”和稳中有升的目标任务,重点从精准信息摸排、全面组织输出、狠抓技能提升、强化稳岗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截至3月9日,实现转移就业15.84万人,就业率达80.61%,其中,省外转移8.03万人(“点对点、一站式”包车84辆次输出6238人),县外省内转移1.77万人,县外转移占比61.87%。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204人,完成年度任务3100人的135.61%。



昭通发布 编辑: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支撑,关键是做大做强工业产业。请问发布人,盐津县的优势产业是什么?在产业建设上有什么样的思考?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王勇: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同时感谢一直也来对盐津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县委、县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县情,提出了三大富县产业,刚才县长也把我县的三大富县产业也给各位做了介绍,这三大富县产业是“煤、硅、气”。大家知道我们盐津是全省12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含煤面积400.2平方公里,矿区保有储量2.1亿吨,煤质为低硫中热,是优质民用煤和工业掺和煤。我县的石英砂资源也十分优异,石英砂储量达26.9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以上,石英砂平均品位含二氧化硅98%以上,而且可供开采面积广,宜于露天开采。我县还拥有优质页岩气资源,矿区面积791.74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市的70%以上,4500米以下可工作有利区资源量约1680亿立方米,技术可采量480亿立方米。同时,我县还有玄武岩、高岭土等10余种优质矿产资源。县委、县政府结合盐津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以及市场前景,紧扣“工业富县”战略,前瞻布局、系统谋划,确定了“煤炭、工业硅、页岩气”3+N富县产业。目前,我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煤矿整治工作,关闭、淘汰13对煤矿,现在保留6对合法煤矿,正在进行改扩建;同时,启动年产15万吨工业硅项目及年产石英砂29万吨项目相关前期工作;页岩气开发已相继完成了3口评价井建设工作。


下步工作当中,我县将聚焦转型升级,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调结构促升级、增活力添动力、补短板强服务、挖潜力育产业”发展思路,紧盯煤炭、工业硅、玄武岩等资源开发,采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办法,深化“一企一策”,加强要素保障,强化优质服务,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煤矿转型升级进程。今年我县将完成6对煤矿升级建设项目和标准化建设以及技术改造,实现产能255万吨/年,同时延伸煤炭产业链,建成30万吨规模型煤厂2家,实现产能60万吨,到2025年全县煤矿产业实现产值22亿元以上,实现税费2.3亿元以上。二是全力支持工业硅项目建设。坚持“绿色、开放、集聚”的发展思路,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园区配套—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效应,把硅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力争硅产业到2025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实现税费达2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进页岩气项目。在完钻的三口评价井基础上,下一步在规划区域继续通过评价井设定和建设工作,力争到2023年完成整个页岩气开采方案的编制审批工作,到2024年投入生产,到2025年进入丰产期,年销售页岩气45亿立方,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税费达3.5亿元以上。四是加大非煤矿山开发力度。在三大富县产业的基础上,将全力推动优质石灰岩及玄武岩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实现非煤矿山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力争将非煤矿山产值做到20亿元以上,实现税费2亿元以上。


三大富县产业到“十四五”末可实现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在现有的基础上总产值可翻两番,财政收入可翻四番,到“十四五”末整个一二三产业比重更加合理,可达15:55:35,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水平。朋友们,盐津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宝地,也是一块投资的热土真诚欢迎各方朋友来盐津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昭通日报 记者:

请问盐津县以鸡、牛、竹为主的“3+N”富民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谢谢。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赵德平:


根据省委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布局,盐津县立足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一步登顶”意识,重塑布局鸡、牛、竹“3+N”富民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小额信贷、“养牛贷”“养牛险”和“养鸡贷”“养鸡险”等金融产品参与产业发展,严格按照“五规范两统一”养殖标准以及“四个一批”种植要求,采取“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动员全县符合贷款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全部参与到“3+N”富民产业,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县财政每年每个产业投入7000万元以上,撬动2亿元金融资金,引进社会资本3亿元,实现年出栏1000万羽乌骨鸡、10万头肉牛和100万亩竹笋稳定投产,同步间种210万亩香花槐,延伸发展养蜂、旅游等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种养殖成本和风险,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对所有农村人口利益联结的全覆盖,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群众不稳定的外出务工收入再上一层保险。


(一)育好“黑凤凰”。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引进培育滇凤、绿源等龙头企业,紧盯品种选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三个环节”,通过“回购式”“订单式”的养殖方式,采取“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促进中间群众养殖环节快速壮大。目前,滇凤乌鸡选育场一期建成投产、绿源食品科技园主体基本完工,与东方希望集团达成投资合作协议,全县乌骨鸡出栏量由2019年末的116万只增加到228万只,规模场覆盖农户1464户6530人,其中低收入群体754户2866人。


(二)养好“致富牛”。坚持“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发展思路,抓区域协同发展,打破乡界、村界限制,在适宜区域集中连片规划建设草山,周边布局若干养殖场,建立肉牛养殖代养场采取“职业经理人+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鼓励群众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肉牛产业全面发展。截至2020年末,已种植牧草2.8万亩,建成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188个,存栏肉牛2.57万头,对比2015年增长1.7倍,出栏0.7万头;有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65户,专业合作社113个,覆盖低收入群体2933户,户均增收8200元。


(三)种好“摇钱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按照新植一批、改造一批、更换一批、选种一批“四个一批”要求,全面完善竹产业规划,提高林木产业附加值,同步间种香花槐,延伸发展养蜂、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努力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目前,全县竹基地从2015年39万亩增长到84万亩,其中笋用竹74万亩,材用竹10万亩,增幅达115%;完成低效林改造21.5 万亩,竹基地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竹材年产量从2015年12万吨增长到30万吨,增幅达150%,竹笋年产量增长到2.6万吨;建成产业路80千米,营林生产管护道132千米;完成槐树种植200万株,新建中心蜂场9个,养殖蜜蜂达900箱,实现年产值约126万元。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3亿元,覆盖农户3.7万户,其中低收入群体1.1万户,竹产业覆盖区农户户均实现年收入1万元以上,比2015年户均收益翻了两翻。


同时,我们还以高度组织化为前提,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结合各自资源优势、产业底子,认真谋划切实可行的茶叶、油菜、蔬菜等富民“N”产业。


虽然盐津的“3+N”富民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前景非常可期,诚邀各位领导到盐指导,欢迎各界朋友到盐津品尝我们的乌骨鸡、雪花牛肉、竹笋和蜂蜜。



昭通广播电视台 记者:

生态良好一直是盐津发展的一大优势,请问发布人,盐津县在“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下步工作有什么打算。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祥贵: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盐津的确是一个生态良好的地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我们直观的感受。盐津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又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三五”以来,我县始终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全县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截止目前,盐津森林覆盖率达64.62%,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2%,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2016年被列为国务院新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随后成功创建了9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所省级绿色学校,2019年又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同时,还有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已完成创建,正在等待命名。


盐津县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下步工作中,盐津县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巩固现有基础,创造盐津生态环境新面貌。


一是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着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作,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的争取和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镇污水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


三是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推进我县“6+N”产业落实落地,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云南日报 记者:

盐津作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县,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盐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杨百文:


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我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构建措施精准、保障有力、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任务目标,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构建起系统、完整、健全的政策措施体系。县、乡、村、组四级干部全部深入一线,责任全面压紧压实,分级负责、单元作战、网格管理等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高度凝聚、高度统一、高效推进的脱贫攻坚战略机制。


二是坚持最大力度投入、最大限度保障、最大支持推进。中央、省、市12家单位,8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全部下沉一线,3410名帮扶干部全部进村入户走访,实现贫困村(社区)挂钩全覆盖、贫困群众帮扶全结对。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82.75亿元,东西扶贫协作援助财政资金15239万元;社会各界、爱心企业捐助资金2921万元,构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有效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三是坚持项目到村到组、措施到户到人、短板补齐补好。累计规划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12个大类676个子项目,精准补齐各项脱贫短板;相继开展“大遍访、回头看”“村村清、户户清”等专项行动,3410名干部持续对2602个村民小组进行全方位走访核查,真正实现了因户施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动百日攻势,全面打响“六大战役”,建立86个村级指挥部,集中攻坚、挂图作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问题歼灭战。


四是坚持对标对表、克难攻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专项行动,建立落实劳动力社长报备制度;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9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96户28774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494户,全面清零农村危房;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11处,巩固提升18.97万人饮水安全;累计发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37971.12万元,资助学生739270人次,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9.27万人次卡户住院享受健康扶贫医保倾斜待遇30907.0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88.18%,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四项”医疗保障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9.33%;完成农村道路硬化1531.4公里,实施乡村公路和危险路段防护工程1576.9公里;建成21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宽带网络、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通过五年攻坚,全县累计脱贫24279户110588人,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清零,86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5%下降至“0”,兑现了向党中央和全县人民的“军令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


通过刚才郑县长及各位领导的新闻发布和精彩回答,我们对盐津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变化,以及“十四五”的展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盐津县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交通建设之变、生态文明之变、城市风貌之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希望记者朋友们充分运用媒体属性和特点,以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宣传报道好本场新闻发布会,为盐津县在“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油助力,为谱写好滇东北崛起盐津新篇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希望盐津的明天更美好!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微昭通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盐津 十四五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