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以改革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

 2021-02-06 11: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改革添动力,改革增活力。2020年,昭通以“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抓紧抓实“六稳”“六保”工作不松手,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完成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

昭通市承担的16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改革成效十分明显。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亚林应邀出席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向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昭通召开,现场学习昭通做法和经验,并向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昭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镇雄县财政体制改革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地方经验交流会在昭通举行。

以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主题主线,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第一动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

昭通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存量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要求,以改革的措施办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185.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已经实现,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创新工作方法措施,集中优势兵力,打好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清零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出列、摘帽任务。市委把2020年确定为“攻坚决胜年”,开展“百日总攻”“百日提升”“百日巩固”行动,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县挂乡盯村制度,选派208名科级及以上干部组成104支小分队,进驻镇雄县未出列贫困村,督导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组建两个暗访督战组,对重点县、重点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持续开展常态化暗访督战,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对标对表脱贫标准,全面补短板强弱项,紧扣“五七一”脱贫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一月一分析、一报告、一反馈”制度,围绕危旧房拆除、控辍保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民政兜底保障等重点,逐村逐户逐人进行全面摸排、全面对标,推动各类问题彻底清零,确保全市存量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稳定达到退出标准。第一批脱贫普查的9个县(区)980个村30.15万户127.85万贫困人口,通过普查验收,群众认可度达99.99%。 

同时,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动态管理,巩固强化脱贫攻坚成果,以“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为抓手,以严格的动态管理和巩固强化,确保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聚焦42954户184804人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对象等重点群体,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走实群众路线,坚持一家一户过关,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坚持“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帮助搬迁群众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农民到市民和产业工人的跨越。到目前为止,全市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部搬家入住;安置区新建的44所学校、33家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8万亩产业基地、9109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0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迁出地140.81万亩“三块地”已盘活利用117.12万亩。始终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为引领,持续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的“三个全覆盖”,持续推动“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效益不断巩固提升。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突破80万亩,建设竹基地面积450万亩,300万亩马铃薯初步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蝶变,昭通获得“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称号。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和能人引领,建立落实到户到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39.6万户,产业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认定扶贫产品448个,商品总价值29.71亿元。按照“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坚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抢抓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的“窗口期”,点对点集中输出20.09万人,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降反升。2020年,在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就业250.11万人(全市贫困劳动力104.55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90.93万人)。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攻坚,进一步厚植高质量跨越发展根基

强化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立足昭通资源、区位等优势整体谋篇布局,坚持高起点、全产业链的发展布局,推动构建有昭通特色的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逐步形成,海升集团10万亩高标准苹果产业示范园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和方向;竹产业综合产值达52.61亿元;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64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35亿元;花椒产业基地面积144万亩,综合产值达70.3亿元;天麻种植面积8.5万亩,产值达32.2亿元。加快推进水电铝材和水电硅材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水电铝项目二期一段于2020年9月建成投产,全年累计生产铝锭30.1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2.95亿元。水电硅材项目有序推进,以“绿色能源牌”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努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探索形成“以投资带融资、以融资促投资、投融联动”的新路子,破解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难题。全市“十三五”规划新建的13条高速公路已全部开工建设,2020年9条在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条,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0公里,除永善县外的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公路,鲁巧、威彝、永盐、麻彝、会巧5个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通车成贵高铁,启动叙毕铁路、渝昆高铁、水富港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干线公路、重要连接线工程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地区交通短板。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水运项目和运输服务等多项指标跃升全省前列,在云南综合交通建设和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中跑出了“昭通速度”。

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快“苹果之城”与“美丽县城”建设步伐,彰显昭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迈上新台阶。昭通中心城市按照“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苹果之城”的形象定位,扩容提质、完备功能、彰显特色,做实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文章,外围以100万亩果园为衬托,城区同步实施3万亩高原湿地建设、若干特色小镇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及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创建等提升工作,“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初具雏形。全市城镇化率从2017年的33.38%提高到2020年的45%,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拉动提高7个百分点。

全面承接中央和省级改革部署,立足昭通实际,全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昭通市承接省级安排的314项改革任务,有力推进各领域改革扩面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行政审批改革大幅提升,全市减流程事项694项、减材料事项732项、减时限事项1609项、压缩跑动次数事项1388项,分别平均压缩43.25%、33.27%、47.99%、58.09%。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84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47.1亿元,同比增长22.4%;1—12月实现营业总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51.0%。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4.05亿元,贷款余额1305.44亿元,存贷比达到69.64%,存款和贷款余额增长率为全省第一。

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站全覆盖,分两批调整市级行政职权事项782项,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实行“红黑榜”制度,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引进市外资金638.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省外资金496.68亿元,同比增长6.8%。

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步入“快车道”。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1304个村(居)委会的清产核资,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股权设置量化工作。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巧家县老店镇治乐村、彝良县柳溪苗族乡白虾村、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昭通开展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关闭退出及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昭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9.8%。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农村污水、地下水污染治理,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27个。生态环境部通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的前30个城市中,昭通排名第26位。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 通讯员 刘 颖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时政 云南昭通 农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