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兰创业记

 2020-11-18 15:1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当宽敞明亮的客厅沐浴着冬日暖阳,靖安安置区康庄社区6栋2单元1004室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杜远兰一家开启了忙碌的一天。杜远兰为家人张罗好早餐后,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自己则赶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购买今天小店里所需的食材。

今年3月份之前,杜远兰的家还在交通不便的彝良县柳溪苗族乡上寨村的大山深处,住着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土坯房。由于基础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杜远兰一家早早地就离开了老家辗转全国各地打工。20多年,住过工棚,蜗居过合租房,日子过得艰难。如今,他们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砖混结构、设施完善的安置小区里。杜远兰开心地说:“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我们一家6口人,分到了150平方米的房子一分钱都没有出过,国家对我们老百姓实在太好了。”

今年41岁的杜远兰,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能像城里人一样,不仅住上了洋气的电梯房,孩子就近就学也方便多了。而她,给人打工20多年,现今竟也成了小老板。

切肉、洗菜、刷锅、烧油、翻炒……杜远兰挥动着手里的锅铲,动作娴熟,把食材和调味品翻炒在一起,锅里的火焰翻腾而出,像极了杜远兰的生活,红红火火。不一会,香喷喷的回锅肉便出锅了。正值中午,杜远兰在灶台边忙得不亦乐乎,来她小店吃饭的顾客络绎不绝。

说起为什么要摆摊,这个看起来娇弱的女人言语中坚韧里透着几分对生活的无奈。二十多年的打工经历,他们两口子并没有攒下钱,随着年龄的增大,积劳成疾,杜远兰的丈夫因病失去劳动力,无法再继续工作,一家六口人全靠她养活。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他们一家人搬入了靖安安置区。有了稳定的居所,夫妻俩决定安定下来,不再外出打工。

搬入新家后,杜远兰兴奋之余面对丈夫高昂的医疗费、杂七杂八的日常开销,让本就生活拮据的杜远兰一下犯了难。多年在餐馆和酒店帮厨的经历,让杜远兰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针对像杜远兰这样有创业想法的搬迁群众,靖安安置区鼓励搬迁群众依托“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广场经济”,设置了“美食广场走廊”和“儿童乐园”创业项目。杜远兰毫不犹豫花3720元租了半年的一个摊位。今年5月份,杜远兰的彝良特色小吃在美食广场开业了。

杜远兰做的饭菜因为份量十足,味道可口,非常受欢迎,除了经营炒菜外,她还煮米线、面条、水粉。为了改进菜品,她边做边学,通过手机观看美食节目等自学菜肴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因为勤劳能干,她的小摊做得有声有色。遇到节假日周末,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800多元。天气不好也能赚两三百元,去除成本,每月基本能赚七八千元。

问起来光顾杜远兰小摊的客人郑益东为什么选择来她家吃饭时,他打趣地说:“我看她炒菜技术好得很,翻炒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大厨,炒出来的菜也确实好吃 ,我们还是有眼光的。”

搬到靖安安置区以后,杜远兰没有“等、靠、要”,发挥主动性,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为了表达对政府和社区的感谢,她特意给康庄社区送了一面锦旗。“政府对我们很好,真正为人民服务,不仅关心我们一家的生活,平时有什么事打个电话他们就来帮忙解决了,随叫随到,搬家的时候还来帮我们搬东西。” 杜远兰感激地说。

“我不奢求赚大钱,只要把我的小生意做好,把孩子教育好,他们以后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生活,我就很知足了。”杜远兰说。

如今,像杜远兰一样,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安置小区里创业,开裁缝小作坊的、开杂货铺的、开餐馆的层出不穷。大家都在这现代化小区里,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生活。

杜远兰说,未来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娟 实习生 李娜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彝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