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柏春:带得走的昭通 留得住的乡愁

 2020-11-13 16: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如果不是走进他的店,我断然不知道昭通深加工的农特产品会有上百种;如果不是认识他,我也不会想到有这么一个“热心人”——倾情于把昭通的农特产品推向外界、哪怕自己不赚一分钱!

他叫普骞,一个彝族小伙,钰柏春食品(云南)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打拼尝“苦”,乡愁才是真“味道”

在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故乡的食物和乡愁似乎总是有着天然的联系。梁实秋“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写下了《雅舍谈吃》;汪曾祺倾诉对故土的眷恋,写下了《故乡的食物》……

而普骞对乡愁的记忆则是家乡的腊肉、火腿。他说,关于吃,自己不能忘怀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小时候每次到鲁甸梭山外婆家,外婆总会用菜叶包上腊肉或是香肠,埋进柴火堆里烧给他吃,那种味道回味悠长,深入骨髓,是真正乡愁的味道。

可阴差阳错的是,彼时的普骞却没能力把乡愁的味道留在身边。2010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普骞来到深圳富士康公司打工,后来喜欢音乐的他又辗转到昆明一家琴行教学生唱歌。再后来,普骞又回到昭通做起了百事可乐在水富、绥江、盐津三县的销售代理,同时还合伙和别人开了加油站。直到2014年承包工程拿不到工钱,普骞才猛然意识到,多年的折腾,不但让他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付出了时间的代价。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普骞重新定位自己的选择,开始涉足农特产品行业。

“之前都是断断续续地做,直到去年我才开始系统地做昭通的农特产品。多年打拼,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也不失为一笔人生的财富。现在我才觉得只有做你最熟悉的行业,才是最合适最正确的!” 回首过去,普骞感慨万分。

“一站式”服务,只为“带得走的昭通”

古有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之说,呈现的是昭通资源的富集和昔日的繁华。而今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云南省提出的做强做特“一县一业”、打响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要求,给昭通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伴之而来的也有产品竞争与销售的难题。如何让昭通的农特产品走出去,让更多消费者拥有一个“带得走的昭通”,普骞的心里早有谋划。

把产品研发、包装、销售结合在一起,逐步提升昭通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率,让更多人从中得到实惠。普骞和妻子打开脑洞,开设了“带得走的昭通”线上商城,为昭通名优农特产品搭建了一个集散平台。 

涉足农特产品行业的普骞,主要生产和经营的是苕粑丝、苹果脆和腊肉系列产品。按理说,他把自己的这些生意做好就够了。可他没有这样想。他说,好东西就要去推广和分享,昭通本地的农特产品非常丰富,但是在对外推广的力度上不够,很多产品都没有走出去。即使是昭通苹果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覆盖率也有限。因此,作为商家和生产企业,必须抱团发展,渠道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昭通的农特产品走出昭通,走到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但普骞却把“冤家”变成了“亲家”。他说,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比如别人做天麻,销售渠道里可能刚好有客户需要腊肉,你做腊肉,那么才会借助别人的渠道把腊肉推出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对任何一个商家都是好事。因此,有时候即使不赚钱,普骞也心甘情愿做这个事情。比如,他帮别的商家推产品,都是付现金,寄样品的成本也都是他自己撑。这看似不能理解的做法,普骞却乐此不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唤起消费者对昭通的农特产品的关注。 

“商家只有组织成一个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谈到自己对农特产品销售的一些见解,普骞显得有点激动。

走进普骞开在乌蒙古镇的专营店,几十上百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普骞说,目前在“带得走的昭通”线上商城与他合作的商家有四五十家,他还准备在昭通城区再布几个点,为更多线上线下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

食品的“食”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良”,所以做食品就是做良心。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破坏了社会的互信互利。普骞说,“带得走的昭通”线上商城,必须保证产品的品质,确保消费者从他这里购买的食品放心、安全。

做农特产品6年来,普骞一直在认真践行他“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理念,履行为社会提供天然、营养、健康、优质食品的承诺。他在昭通有多个种养植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将农民收益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农企双赢”的模式,既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又从源头保障了食材的天然。他的腊肉生产线上输出的产品,原材料都来自精挑细选的农家散户,无论是养殖过程还是生产加工标准与操作步骤,公司都严格把控,不仅要保障口味统一,更要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真正为消费者输送优质、绿色、生态的高原特色食品。

普骞说,“带得走的昭通”线上商城也是如此。送到这里的农特产品,如果质量不能保证,他一律不予接收。拿不准产品品质的时候,他经常会请教昭通质检专家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人员,向他们咨询,请他们判断。久而久之,他就成了这些部门的“常客”和好朋友,一旦有参观企业、工厂的机会,这些部门都会邀请普骞一起去。发现一些商家的产品有改进的地方,普骞都会及时与对方沟通,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前不久,他就为一位苦荞老板“出点子”,让他结合消费者的需求,把苦荞做成类似“香飘飘”的饮品,水一倒,冲一杯就可以喝……小小建议一下子说到了老板的心坎儿上。

“面对昭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我想进行线上与线下融合,打造一个全渠道升级版服务平台,让昭通乃至云南的优质农产品一键直供全国。”普骞说,做食品行业周期长、回馈慢,如果总是想着赚多少钱,很容易出问题,做食品,其实就是在做良心。做好良心食品,才能对得住“带得走的昭通”,才能更好地留得住乡愁的味道。

普骞姓普,普通的“普”。可他说,把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做好,把昭通的农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并且心甘情愿地来购买,那么这样做就不普通了。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