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红色·走进赤水㊻|桂圆林村:一个被“赤水龙眼”改变的村庄

 2020-08-24 10: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年9月,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赤水龙眼”顺利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证书的颁发,无疑是对“赤水龙眼”的再一次肯定。

8月的赤水河谷骄阳似火,35度的高温,让人喘不过气来。汽车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行驶,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桂圆树在公路两侧排成长队,陪同采访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元厚镇桂圆林村。

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楼风格统一,房棱上的红色边框,使小楼显得更加别致,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坠满枝头的桂圆让人垂涎欲滴。

汽车在一个叫早桂林的地方停下,一个瘦小的中年男人迎了过来。

“这是我们桂圆林村的村委会主任曾祥均,我是副主任牟开华。”同车的工作人员下了车,连忙笑着介绍。

早桂林因一片老桂圆树林而得名,走进树林,看着一棵棵粗壮的桂圆树,曾祥均说起了桂圆林村的桂圆故事。

龙眼又叫桂圆,地处西南的赤水河谷,从前不产桂圆。据老人们说,300 多年前,桂圆林村的一位袁家秀才在福建求学,回家时带了三株桂圆树苗,种在老宅旁。

树林里这棵最大的桂圆树,树干直径约70厘米,树高约30米,这是桂圆林村2组魏玉刚和刘富荣家共同拥有的一棵老树,也是300年前的三株桂圆树中仅存活下来的一株,大丰收时,这棵老树能摘700多斤桂圆。

如今,300多年过去,袁氏老宅早已不存在,残垣断壁边,远道而来的桂圆树,逐渐适应元厚镇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三株桂圆树的“子子孙孙”,在桂圆林村扎根、开枝散叶,村里现在已 100 多株百年老树。

今年50岁的曾祥均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退伍回来的他于1996年进入桂林村委会任村长助理。由于产品市场前景好,这一年,也是大力发展桂圆产业的一年,曾祥均目睹了元厚桂圆产业发展兴起。1998年,桂林村被认定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曾祥均也在这一年成为了桂林村村委会任。

2001年,由于行政区域的合并,元厚镇原桂林村、桂兴村、大岭村和大兴村四村合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策条件,催生了桂圆大面积种植,合并后的村因此命名为“桂圆林村”。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桂圆林村的桂圆成熟较晚,一般在10月份左右才能大量上市。桂圆品质优良,皮薄肉厚,价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到了丰产期,桂圆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

2011年以来,元厚镇大力打造桂圆产业,把桂圆林村打造成示范生产基地。基地的带动作用,让桂圆林村海拔400米以下的300余户群众都种上了桂圆树,一个产业的兴起,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个地方的生活面貌、改变了群众的收入状况。而作为村干部的曾祥均和牟开华,在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自己也发展起了桂圆产业。

近年来,曾祥均相继种了20多亩桂圆。2011年,他承包了70多亩土地,又种了50多亩桂圆,还种了20余亩荔枝,仅去年,已挂果的桂圆就收入了近20万元。

“想要带动别人致富,自己首先得致富。只有自己示范好了,群众才会更相信你。”曾祥均说。

桂圆林村2组的63岁建档立卡贫困户曾超祥,家里5口人,儿子、儿媳都有残疾,加之两个孙女年幼。由于家庭无劳动能力,守着家里的近10亩土地“望地兴叹”。

曾祥均说,像曾超祥这样的贫困户,他们缺技术、缺劳动能力,我们在教会他们田间管理技术的同时,也会安排专人帮助他们管护,确保桂圆树的正常管理,保证桂圆品质和产量。

针对桂圆种植技术,元厚镇从四川省泸洲市和赤水市邀请了专家,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围绕桂圆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加大对技术干部、农户的培训力度。

桂园林村地处元厚镇中南部,为元厚桂圆产业的核心区,种植面积达4500亩,产量及产值占全镇70%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元厚龙眼”。

2002年,元厚龙眼被西南大学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鉴定为“中型果一级品”。

2009年,元厚龙眼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龙眼)产地认证。

2011年,“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荔枝龙眼标准化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部第二批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2019年获得“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

2020年,元厚镇桂圆种植面积已达9000多亩,成为贵州最大的桂圆生产基地,早桂林石刻上的“贵州第一桂”仿佛说明了一切。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文/图)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赤水源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