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扶贫一线”系列报道之⑩|昭通:让每一株“小草”都有雨露滋润

 2020-03-03 12: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让每一株“小草”都有雨露滋润——昭通市发展教育事业促脱贫攻坚侧记

“搬离世代生活的地方,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惠民社区15幢2单元1301号屋子里,48岁的周廷秀习惯性地拉着老伴,站到窗边向远方眺望——那是靖安镇高级中学项目施工现场,他们的孩子将在那里上学。

尽管故土难离,对外界的生活充满了忐忑,但“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是周廷秀吃下走出大山的“定心丸”。

永善县墨翰乡大寨村地处高寒冷凉山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周廷秀一家就居住在这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需要爬坡过河,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遇上下雨天,稀泥四溅,几乎穿不了一件干净衣服。

谈起对孩子的教育,周廷秀眼里噙着泪花,满怀愧疚。5年前,丈夫陈光现患了血管瘤,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两个稍大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来贴补家用,只剩两个小的孩子继续读书。

对于周廷秀来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苦够了,也穷怕了,她实在无法忍受子女继续这样的“恶性循环”,只有教育才是阻断他们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佳“引擎”。于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周廷秀一家毅然决然地搬进了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

2020年1月14日,昭通市20个普通高中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昭阳区靖安镇举行,靖安镇高级中学赫然在列。这是全市补齐高中教育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整体教学条件较差,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昭通老百姓砸锅卖铁送子女到市外就读现象比较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仅镇雄县每年外流到昆明、曲靖等地学校的学生就超过3000人,家庭教育经费支出近亿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市委书记杨亚林要求,教育体育部门要聚焦短板求突破,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结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昭通实际、具有昭通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

这一方面,镇雄县无疑给全市做出了最好的示范。2016年,镇雄县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良方”和“利器”,通过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创办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让镇雄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子女不出县门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沿着青石砖铺成的阶梯拾级而上,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优质专家资源,“自强不息、赏静和乐”的校园文化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校园正中间写着“孝悌精忠、家国天下”的综合教学楼巍然矗立,一张张红色光荣榜默然展示着它的教育成果。

短短3年时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不负众望,2019年首届596名学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40%, 本科上线率100%,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共有225人,占全校报考人数的38%,成功开启了新时代镇雄县内学校向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人才的新征程。

“本地就读为家庭省下很大一笔开支,无数的山区孩子也将通过更优质的教育走出大山,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校长胡克州介绍,学校以“驾驭式自主教育”立德树人,实施“根正土沃”大格局的教育,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滇川黔地区品牌学校。壮大本校、唤醒区域内子弟奋发学习的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学校反思改革的意识,为“教育兴昭”和脱贫攻坚助力,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绽放,炊烟在农家小屋冉冉升腾,依山傍水的中屯镇初级中学,宽敞的操场上,1296名学生开始跑操。

很难想象,在2012年以前,中屯镇初级中学还是个连校门都没有的几栋房子,没有寄宿条件,连操场都是由坑坑洼洼的泥块铺就而成,四周杂草丛生,学生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各项文体活动无法开展。

“过去一个班有150名学生的情况很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都费劲更别提教育质量了。”中屯镇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王镇凯说,以前教师数量少,一个人常常需要身兼数职,加上教学设备不齐,上课全靠“吼”,咽炎发病率很高。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学生讨论学习

近年来,镇雄县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打造教育“硬环境”。中屯镇初级中学校领导班子也抓住机遇,从长远规划着手,把政府资金投入和自筹自建相结合,高标准打造办学环境。现在校内不但励志广场、环形跑道、理化生实验室等一应俱全,而且多媒体设备完善,军训、文艺演出、大课间操等校园活动均能有序开展。

“现在学校环境好,在这上学离家又近,最好不过了。”来自初三188班的韩北辰说。

就全市而言,中屯镇初级中学的变化仅是昭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微小缩影。2019年以来,昭通市切实抓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建设,累计批复总资金56.40亿元,累计批复校舍建设面积391.8万平方米,投资完成率99%,设备购置完成投资8.88亿元,设备购置完成率100%,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然而尽管如此,在昭通范围内,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滞后、思想禁锢等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的初中毕业生超过9万人,普通高中计划招生仅5万人左右,剩余的4万多名学生怎么办?如何才能为这些学子谋得出路?

昭通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本地招生和东西部协作招生为主,社会化招生为辅”的职教招生指导思想。通过努力,全市职教完成招生近4万人。在办学资源方面,整合财校、农校和体校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广东东莞、中山的帮助和支持,助力昭通教育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东莞、中山名师372名,累计走出823名校(园)长及骨干教师学习沿海地区优质学校管理经验,累计送出7506名初中毕业生到中山、东莞两市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彝良县小草坝镇的杨光述便是到东莞学习的学生之一。2018年至今,读电子商务专业的他已经通过制作短视频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经过一年多的悉心经营,杨光述的快手号目前已经有6.6万余名粉丝,接到了好几单推广小程序、软件的活儿,其中最大的一笔收入3600元。在过去,这几乎是他家大半年的经济收入。

教育扶贫既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也是源自自身发展需求的切身感悟。教育在促进昭通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可持续性作用方面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实践。

采访手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良方”

拔掉“穷根”,甩掉“穷帽”,是乌蒙山区贫困群众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然而,受生存环境的制约,贫困像“魔咒”般紧紧缠绕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他们来说,只有教育,才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良方”。

祖祖辈辈生活在永善县墨翰乡的周廷秀,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沿袭了上一代人的活法。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姊妹众多,周廷秀刚上完小学一年级就没再继续念书了,这成为她一生的遗憾。24岁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邻村的陈光现。婚后,两人互相扶持,种田耕地,日子就这么粗茶淡饭地一天天过着。很快,他们有了4个孩子,任凭如何节衣缩食,家庭的开支还是越来越大。但不管条件如何艰苦,周廷秀都千方百计地供孩子读书。令她欣慰的是,虽然山高路远,教学条件差,孩子们却勤奋好学。

然而,5年前丈夫陈光现突然查出患了血管瘤,需要很大一笔医药费,家里的担子完全压在了周廷秀的肩上。大点的两个孩子不忍心让母亲一个人操劳,便执意辍学,务工挣钱来贴补家用。周廷秀无奈而又无力,难道孩子们只能像大人一样终生被贫困拖累,无法走出大山了吗?

直到2018年,村里告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搬迁到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的消息,才为周廷秀一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走出大山,搬进新房子,更重要的是那里交通便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并通过教育彻底改变人生,阻断世代贫困的命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要闻 教育 记录扶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