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扶贫一线”系列报道之③|为了36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

 2020-03-03 12: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为了36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 ——昭通公安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保维稳工作综述 

2020年1月7日,盐津县水田新区。

和往常一样,等到下午4时许,王从秀把孩子背在身上,走出B区7幢1单元12楼家门,乘坐电梯下楼,到“乡愁一条街”租赁的门店,张罗着自己的烧烤摊,等待夜晚来临。

搬运

从住处到门店,不到2分钟。王从秀乘坐的电梯里,安装了显示屏,上面滚动播放社区民警、楼栋长、维修人员的电话号码。靠近显示屏的地方张贴着红色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扫,一些诉求通过这个智能平台反映,很快就会得到解决。走出电梯,银行、通信、超市、农贸市场、学校、美容美发、医院、快递、建材销售等业态一应俱全。“这里社会治安很好,感觉到警察常在身边。”王从秀没选择再去浙江宁波务工,不仅是因为孩子幼小,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做点小生意,收入、安全都有保障。

护航

2019年8月中旬,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从秀一家从庙坝镇红碧村关地小组搬迁到盐津县水田新区。同一时间段,盐津县3097户14106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水田新区居民。这只是昭通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部分。数据显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在内,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36.24万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点)达28个。盐津县水田新区仅仅只是昭通市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点)之一。

搬家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级市,是乌蒙山深度贫困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在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成为昭通市脱贫攻坚硬任务。

实施36.2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91%搬迁到中心城区和县城,9%留在集镇,并且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这在云南省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极其罕见。

新家

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昭通公安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责任担当,成为“治庸懒、强担当、树新风”主题实践的目标要求。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昭通公安机关发挥行业优势,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组织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安保维稳工作专题会,制定出台《昭通市公安机关易地扶贫搬迁安保维稳工作方案》,对安保维稳工作实行一体化运转、捆绑式负责,确保形成最大工作合力。在人口数据统计、车辆信息查询、跨境婚姻登记、法制宣传等方面,为脱贫攻坚提供精准数据和信息,精准化解扶贫领域的矛盾纠纷。同时,聚焦迁入、迁出各个环节工作任务,助力安保维稳工作,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和警力配备,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让36.24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能够安居乐业。

从东端的革命老区镇雄县、威信县到北端的盐津县、永善县,再到中部的昭阳区、鲁甸县、大关县,昭通公安经历了一场安保维稳的大考,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走访调查

位于金沙江支流白水江畔的盐津县水田新区,在建设之初称为水田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早在2016年,工程建设还没开始,盐津县公安局就在这里成立了盐津县新区派出所。几年时间里,盐津县公安局着手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先后形成了“两机制”“两公示”“两制度”“一队伍”等制度。“两机制”包括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和警务长、保安员、楼栋长联系机制,机制的建立在于畅通信息渠道,由派出所集中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保安员等对社区治安和居民需求进行研判和梳理,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两公示”为对上月的治安案件、对上周的安全巡查进行公示,提出防范措施和整改办法;“两制度”为月法治宣传制度和周走访制度,目的在于增强社区居民法治意识和掌握重点人员情况;“一队伍”是指带红袖标的群防群治队伍,目的在于发动群众参与治安管理。

接受群众咨询

盐津县新区派出所所长罗松涛打开手机,演示了名为“五清管理系统”的APP,作为管理方,可以查询社区每一户居民的基础信息,甚至包括住在哪一栋楼的哪一个单元,而作为社区居民,他们则可以反映所遇见的困难和问题。制度建设和智能化平台建立,助力盐津县公安局打造家门口的派出所,让警力融入到社区,让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切切实实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

巡逻

革命老区镇雄县,2019年7月,11个乡(镇)1129户5248人搬进了鲁家院子安置点,最远的花山乡从迁出地到迁入地就有120多公里距离,镇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出动警力全程护送,保证了搬迁顺利进行。距离昭通中心城市20公里的靖安新区,承接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256户40549人。昭阳公安分局抽调警力成立靖安安置区警务室,围绕巡逻防范、矛盾纠纷调处开展工作。

安置点警务室

截至2019年12月底,昭通公安共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安保维稳警力5000余人次,派驻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警力达155人;在易地扶贫搬迁路途中,全程护送,确保了8000余辆搬迁运输车辆在6000多公里易结冰路段的安全通行。

一条条措施的精准落地,一组组数据的有力呈现,一个个暖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彰显了昭通公安创新“枫桥经验”、服务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能力,彰显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采访手记|安全感是“稳得住”的前提

“投入安保维稳警力5000余人次,派驻警力到安置点155人,搬迁里程6000余公里,确保了前期32595户133271人搬迁入住全过程安全。”这是昭通市公安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刚过去的2019年,昭通市公安机关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彰显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在沟壑纵横、峻岭重叠的大山大水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36.24万之众的安保维稳工作,对于全市公安机关来说,在掌握社情民意、保障交通安全、调解矛盾纠纷及查处各类案件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一个重大而系统的事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制度的建立和措施的落实,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属性的制度,不仅需要执行者在落实中自觉遵守,也更需要完善和提升。因此,我们在采访中,聚焦作为个体的公安人员,他们随36.2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动,从迁出地到搬迁途中再到迁入地,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闪耀着光芒的警徽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强大的心理依靠。

在镇雄县鲁家院子安置点,搬迁未动,警力先行。在搬迁群众未入住之前,镇雄县公安机关就提前介入,成立了“南苑警务室”;在搬迁过程中,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对入住安置点的群众,通过维护秩序、排查隐患、扶弱帮困抓稳定。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稳得住”不仅只是公安机关的事,也需要多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但在“有事找警察”的民众意识里,当他们携家带口,从边远高寒山区走向集镇、走向城区、走向一个个安置点,毫无疑问,公安机关安保维稳的“新作为”,已经成为他们“稳得住”的前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 舒 图片由昭通市公安局提供)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