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翔与红富士的传奇故事(四)

 2019-08-10 2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5000多枝红富士苹果的枝条运到苏家院育苗场,昭通果树技术指导站已为蔡兆翔作了嫁接育苗的诸多准备。三麻袋从东北辽宁引进的枝条,虽历经千辛万苦的坎坷和磨折,但经蔡兆翔犹如对待子女那般的呵护,运到昭通时,含而不露的芽苞都没有枯萎,真是天理昭然啊!以后,又经行家里手精心护理,日本山岩富、新升的红富士苹果枝条在昭通的这片热土上绽出了新芽。它为昭鲁坝子的苹果栽培和发展,又翻开了崭新且璀璨瑰丽的一页……

很快,新育出来的红富士苹果苗就首先在洒渔的大桥试栽。成活后,第二年就进行了试花,第三年便进行试果,因为昭鲁坝子最适宜苹果的生长,加之洒渔又较有产业基础,第四年,试种的红富士苹果便结满枝头,远远看去,如云如霞,让人如痴如醉、馋涎欲滴。更让人们感到振奋的是,几年时间,随着试种成功,在苏家院规模化育苗基地里,这时已繁育出优质苗近千万株,为大面积推广红富士优质品牌苹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红富士的引入,农户种植苹果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苹果种植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3万亩,扩大到90年代的10万亩。到2005年,昭鲁坝子已种植红富士苹果15万亩。又经过10多年的飞速发展,到现在已达到近50万亩。产量更由1.8亿公斤,上升到6亿公斤,若以全市现有人口600万计,昭通人均拥有苹果100公斤。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全世界人均拥有苹果9公斤,中国为人均31公斤。昭通苹果的产值也由2005年的2.1亿元,上升到现在27.5亿元,昭鲁坝子的45万果农,仅苹果一项就使人均增收4500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昭通苹果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销售的方式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市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昭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苹果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昭通从而提出了坚持创新机制,用产业化思想谋求果业发展的构想和思路。从2011年开始,昭通通过和昭通绿健果蔬有限公司联合,率先建起了第一个以企业为龙头、农民苹果协会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科技部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苹果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科研、推广、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1.2万亩年生产优质红富士苹果3.64万吨,果农实现总收入1.45亿元,更让人欣喜的是它带动了周边农户3.5万亩产量8.4万吨优质苹果产业,实现收入2.1亿元。由于品质好,不仅在云贵川三省有市场,而且销售到了广东、广西、浙江、上海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2017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6200万元,实现利润420万元。产业化的探索和实践,为昭通今后的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经验,闯出了道路。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蔡兆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劳作是分不开的。在他付出了心血的示范园里,亩产由2000公斤上升并突破5000公斤,产值由7000多元上升到12000元,最高的突破了3万元。20万亩已投产的果园,产量也由1120公斤,提高到1960公斤。现实改变了果农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才是他们发展致富的保障,蔡兆翔成了他们眼中的“活菩萨”。他所指导的果农张学宝就非常敬重他,并言听计从,认真在实践中摸索,身体力行,在昭通40多万果农中,脱颖而出,培育出了让人赞叹、公认的“苹果王”。在重庆举行的昭通苹果推介会上,张学宝的苹果拍出了8800元一个的高价。乐居乡的果农蒋士泽、柯富金,在他的指导下,成了昭阳区赫赫有名的“蒋大苹果”和“柯大苹果”,两人分别成为省级、国家级农民劳动模范。

对蔡兆翔,我最先认识他是通过报纸和相关的材料,觉得他十分了不起,身怀绝技。科技一旦和果农结合在一起,在创造了精神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让果农脱贫致富,从而在农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便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因为从内心佩服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能人,我便想结识他。那天经市农业局领导的指点,便和他联系了,得到的回答是:今天我与洒渔的果农约定了,他们正在果园等我,不能失信,我知道你的住宅,明天我来找你。我拒绝了,并说道:还是我来见你,这是拜访,目的是通过对你的请教,学到一些你做人做事的真谛,在苹果栽培上你是我的老师……蔡兆翔还在坚持他来我家里的想法,我便又说道:若是这样,我俩也许没有缘分,只有失之交臂了。我这话有点不尽人意,他只得勉强答应了。第二天,去了市农业局,门岗不让进,反复盘问我,因为我对苹果栽培有些孤陋寡闻,又说不出蔡兆翔的工作单位,只知他是农业局的,竟显得局促和尴尬。这时恰遇一个朋友路过这里,便把我径直带到了蔡兆翔的办公室,见到他,我有些惊叹了:他除了戴着眼镜,穿着较为整洁的衣服,活脱脱就是一个刚刚从果园里走出来的果农。他个子不高,和我差不多,古铜色的脸庞透着敦厚、朴实和执着,说出的昭通话,比我的还地道,并带着浓浓的、深深的泥土味道,这再一次让我强烈地感觉到真理是平凡的。

蔡兆翔和我讲起苹果的话题,便神采奕奕、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眼里,我俨然成了一个果农。蔡兆翔能走到今天,成了45万果农尊敬、信服的专家和贴心人,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干出来的。任何一个农技专家,他的主要办公室是在田间地角和农户家里,他的成果是用脚步和单车的轮子丈量出来的。我也是从炎山那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走出来的,知道农村的艰辛和苦楚,更知道迈出的每一步是那么地不容易。他没有专用的汽车,拥有的是毅力、担当、责任,双脚和一辆自行车。每天到农村去,他都在曙光初露的时候起床了,匆匆地吃了早点,便出发了,离城近一点的地方,他到达目的地了,有些农户可能是累了,还酣然睡在梦中。有时走到中途就下雨了,自行车的轮子和挡板都被稀泥死死地糊住了,寸步难行。他只得卷起裤脚,用肩头扛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如牛负重,极其艰难地踯躅行走。他有时距公路很近,可以掉头回单位,待哪天气候好了再去,但他不愿意回转,因为有约在先,不少的果农正等着他去传授技艺,讲解他们心中不解的疑难问题。他个子小,扛着自行车跋涉在泥泞中,每迈一步,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他仍不忘初心,继续往前走,最多就是放下塞满泥巴的自行车,从左肩换到右肩。他的成功,就是这样一步又一步、一剪又一剪(剪枝)、一堂又一堂(课)地积累起来。有些时候,不管他如何打比方,用自己觉得很通俗的语言讲了为什么要疏枝压条,果农就是听不清楚,还说,你叫我们把能结苹果的枝干都剪掉了,还能增产吗?你是不是把我们当憨包打整啊?蔡兆翔和善地笑了,想想又说道:一棵结果的树,就像我们一家人,留下最粗的主干,就是当家的父亲,其余的几根枝干,就是能干活的其他家庭成员……他的话都还没有说完,爱说调皮话的果农就会戏谑地说道:我们家是我和婆娘共同当家,子女也多,依你所说,就得留两根主干,几条枝干,我家的苹果树,就没有必要剪了。蔡兆翔笑眯眯地看着调皮的果农,想想又说道: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各家各户的情况不一样,我就重新举个例子。就像你们乡镇上的党委,就只有一个党委书记,两个副书记。党委书记是主要领导,决策拿总的,副书记则负责分管自己的工作,如果多设几个书记、副书记,没有他管的事情,或许是几个人管一件事,岂不是乱套了,天天开会吵架,一样事都干不了。大点的单位,就像县上,事情多了,就得多设两个助手,就像大点的树,可以多留一两枝支干,再大的树,只能有一枝主干。只有这样,方可分出大小,分出主次,互不干扰,齐心合力,事情就干得好。同样的道理,苹果也就结得多,并且果实也长得大。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农村有句俗话,木匠多了,只会把房子修垮掉……蔡兆翔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果农很快就明白了道理。他又说道:主干,每个果农一看就知道,支干就得根据树的大小而定,有两枝的,也有三枝的,甚至极少数的还有四枝。但是枝干不能相距太近,依照东南西北四方位置留枝干,只有这样,才会各长各的,相互之间才能保证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养。

蔡兆翔又说,其实,苹果的养料吸收,百分之八十是通过枝叶的光合作用,从阳光和天地之灵气中获得的。昭鲁坝子弥漫着宇宙爆炸时产生的微波,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不利用它,便亵渎了老天对昭通人的眷顾。他的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果农听了便拍手称快,个个的脸庞都笑成了一朵花,拿起剪子、锯子,就按蔡兆翔教他们的方法修剪。这对于果农而言,是一次理念和思维的大革命,是小农经济的传统耕耘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次飞跃。

每棵能结果的成年树,留下2—4根支干的道理明白了,但在很多果农心中,有一个想当然的观念却有些根深蒂固,他们觉得苹果树就像人一样,一棵树上必有公枝和母枝,才会长出苹果。他们便视直立冲天疯长的枝条为公枝,把结果的枝条视为母枝,正因为如此,疯狂生长而又不结果的公枝,说什么也舍不得剪掉。而在蔡兆翔眼里,这种疯长的枝条却是好吃懒做,甚至偷鸡摸狗、经常惹祸的恶棍和败家子,不剪掉它,这棵树就完了。之所以疯长,就是它吸收了这棵树太多的阳光、雨露和养料,蔡兆翔在给果农讲这个道理时,就把败家子的比喻生动地讲述了,果农一听便明白了。抓住这个机会,他便顺理成章讲了抽枝压条的根本原因,就是从根本上杜绝枝条的疯长,不让它成为只会吃、不会做、还要惹祸的败家子。把枝条压下来,尖朝地,让它只会结果,不会疯长,栽植苹果的根本,不是让它长树枝,而是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苹果树根本没有公枝、母枝之说。

(曾令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昭通市正厅级巡视员)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学 苹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