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四世同堂

 2019-07-04 10: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 曹阜金

从昭通城往西,翻过阿鲁伯梁子,就是鲁甸县龙树镇。从前,龙树镇是前往昭阳区大山包镇、炎山镇、大寨子乡的必经之路。路边藏着一个古寨,因为一条河的存在,也就留住了古寨的人家。

这条河叫龙树河。河水是从大山包镇流下来的,由南向北,淌过乐居镇,到大关县大湾子处与关河汇合,一直流到长江里。后来人们在渔洞拦河成坝,蓄水为库,昭通坝子居民吃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河是有生命的。沿着龙树河,想去找找古寨的记忆,不经意间遇到了一家人,四世同堂的一家人。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大山深处,居然有这样一家四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与世无争地活着,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我一下子被触动了,想写一写这家人。

这家人姓罗,住在龙树镇新乐村,小地名是罗家湾村民小组。户主名叫罗洪斌,1965年出生,今年54岁。他膝下有四子,老大罗昌志,在家务农;老二罗昌俊,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工作;老三罗昌旺,在外务工;最小的一个叫罗昌顺,在人行盐津县支行上班。几兄弟中,除了罗昌顺未结婚外,其他均已成家,老三有两个孩子,老二有一个孩子,孩子都还是学龄前,大的5岁,小的1岁。3个儿媳妇中,老二的爱人也在六盘水市上班,但孩子却寄养在新乐村老家。罗昌志的爱人叫陈文静,罗昌旺的爱人叫曹绿芳,都住在罗家湾。俗话说,树大了要分桠,人大了要分家。但这家人却奇怪,老老小小,都扎堆在一块生活,没有人提分家分田的事。家里的商店,一起经营;家里的田地,一起耕作;家中大凡小事,洗衣服、喂牲畜、烧火做饭,不用安排,大家一齐上,生怕落在后面。3个小孙子穿的衣服,用的玩具,人见人买,个个一样,大家有份。婆媳之间,从来没吵过嘴、红过脸,十分和睦。我去采访的时候,罗洪斌的两个儿媳妇都不在家,据说是曹绿芳的父亲病了,陈文静就和曹绿芳一起去后家看看,把老人送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去了。

罗洪斌的爱人叫廖华美,是大山包镇车路村人。土地下户的时候,因为亲戚的牵线搭桥,廖华美就嫁到了古寨。去罗家时,廖华美正在给4头大肥猪煮食,忙得不可开交。见有外人来,就把罗洪斌支给客人摆龙门阵,自己忙着切腊肉,煮饭做菜,留我们吃午饭。

罗家似乎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想不到,给我们讲故事的不是罗洪斌,而是罗洪斌的母亲李兰英。李兰英老人今年88岁,中等身材,穿着一身蓝布衣裳,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手中拿着一根拐杖,但用的时候却不多。老人耳聪目明,我和她对话,根本不用大声讲,她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提起往事,李兰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李兰英老人回忆道,她才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一手把她拉扯大,然后嫁给了罗家。罗家祖上曾经是古寨的头人,但到了罗洪斌的父亲手里,家道中落,沦为佃户,两口子只有给地主家当长工,白天种地,晚上割草。到过年时,只有地主能杀鸡吃肉,穷人连油汤都喝不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有地种了,日子好过了,家家夜不闭户,很有安全感,不像解放前家里的东西随时被贼惦记着。不过,日子也不是一味地好过。那些年大炼钢铁的时期,群众到山上砍树尖来熬胶,铁巴没炼出来,树倒是被砍掉了不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大家粮食不够吃,日子过得愈发艰难,连荞饭也吃不上,整个公社的人只有到山上摘栽秧果、黄姜,放在龙树河里洗净了蒸了吃,借以度日。

但日子总得过下去。李兰英和老伴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把四个子女拉扯大。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李兰英和老伴吃得苦,一家人的日子也逐渐好过起来。刚好罗家的房子修在公路边,昭通城里的人,鲁甸县龙树镇的人,只要去鲁甸县新街镇或者上昭阳区大山包镇,都要经过古寨,人来人往。于是,李兰英与老伴除了种地,还开了个杂货店,赚点零钱补贴家用。李兰英的三个女儿出嫁了,家里只有罗洪斌一个人。罗洪斌娶了廖华美,生了4个儿子。4个儿子都还不错,有出息,除了老大没读出书来,小的3个儿子都念了书,老二还考取了浙江工商大学,读了研究生,顺利地到六盘水市就业。老四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工作。老三虽然在农村,但也是有想法的,干脆出去务工了,留下媳妇在家帮衬着大哥大嫂,与公公、婆婆、曾祖父一起过日子。

罗洪斌是罗家的掌门人,但真正掌舵的倒是李兰英。老伴在世时,是她操家理务。2004年老伴过世后,一家人挣来的钱,仍然交给李兰英保管。其实,李兰英也没怎么管,大家交来的钱都会放在一个抽屉里,哪个想用,自己去拿就行。不过,罗家家风甚好,大家相敬如宾。可以想象,一家九口人要过日子,罗洪斌的四个儿子还要到古寨上小学,到龙树镇上中学,到外面上大学,都是要花不少钱的,但一家人从来没有因为花钱的事计较过,因为李兰英会把每一角钱都用好。

据罗洪斌讲,前些年,他在村里跑运输,一年能收入九万元,两个儿子工作后,也会拿钱到家里来。按理说,大家的日子宽裕,李兰英老人应该享享清福了,但老人却仍然闲不下来。老人家过日子很俭朴,从不穿金戴银,经常穿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蓝布衣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老人这么些年来,从来不准儿子孙子给自己过生日、放鞭炮。只要逢年过节或者她生日的时候,一家人回来吃顿饭,摆摆“龙门阵”,看看她就心满意足了。大家每次都会为老人买些衣服回来,老人穿不过来,常常送给邻居家,周围的人家对李兰英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她们一大家人没分家,为让大家回来有住的,大家就商商量量在原来的老房子后面盖了三层楼的新房子,有五百多平方米,布置得整洁干净。于是,过年过节,几个儿子还有嫁出去的女儿、姑爷、外孙都会回家来,看看老人,一起住上几天。那些日子,十分热闹,每餐吃饭都要摆三桌,人才坐得完。

罗洪斌前些年“跑车”做副业,因为念了初中,有些文化,新乐村村委会看得起他,就让他去当了个副主任。这两年脱贫攻坚,他开着自己的车子,一天奔忙在新乐的村村寨寨,几乎管不了家。李兰英老人倒很支持,她爱人以及儿子儿媳也很赞同,李兰英老人说,罗家的前两代都是受过教育的,整个古寨都是他们管理的,到了罗洪斌的父亲这代,可能就是没有读好书,太过于老实,家道就中落了。所以,年轻时,李兰英就送罗洪斌去念书。罗洪斌、廖华美为人父母后,全家再穷,也要把四个儿子送去接受教育,才有了今天的格局。罗洪斌当了村干部,虽然每年要少挣几万元钱,但大家都觉得应该去,至少罗家人有“面子”。

我问她们一家为什么不分开过,她们的婆媳关系又是如何处理的?廖华美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她婆婆怎么待她,她就怎么样待几个儿媳妇。我感觉,似乎她们一大家人的相处,就是那么简单,不需要理由。

李兰英也曾与孙媳妇们开玩笑,你们都成家了,要不要分开过。两个孙媳妇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说,分什么,分了我们还是要到你们屋里来。说完就一阵大笑。老人说,我是和你们开玩笑的。但有一件事,老人倒是认真的,今年,88岁的李兰英老人再也不管钱了,她决定把这个“权”交出去,但是,到现在都没有人接手,大家挣来的钱,开杂货店赚的钱,仍然放在那个抽屉里,要花钱的时候,大家自己去抽屉里拿,也不用向李兰英老人汇报。

看着干干净净的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家,看着穿着蓝布衣服的李兰英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我真舍不得结束这次的采访。当然,还有一件憾事,那么融洽的一家人,家里居然没挂一张全家福,难道真正的好日子,不需要挂在墙上,而是要把对方放在心上。

(作者系昭通日报社副总编辑)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