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吟葵先生二三事

 2019-06-21 16: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 曹阜金
 
我的书房放着一本《吟葵诗文选集》,这是1999年原昭通地区文联为曹吟葵先生出的一本集子。那时,我在原地区文化局工作,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有缘拜读。因为这本书,让我得以认识曹吟葵先生。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很多关于昭通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吟葵先生写的《昭通经济开发简史》很有见解,印象尤深。这篇文章,写的是经济,说的是文化。该文把昭通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时期——朱提与昭通的情况介绍得十分详细,也是我最早见到把汉朝时期昭通的文化以朱提文化来命名的文章。生活在昭通这座小城,曹先生对昭通中兴的描述,更让我这个初次触摸昭通历史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或许,是曹吟葵先生的这些文字,激发起我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才会有后来我对昭通文化的一些浅见。

真正认识曹吟葵先生,是在2006年夏天。对昭通历史多少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龙家祠堂是龙云的家祠,大约1931年开修,1936年建成。家祠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器宇不凡,加之外面的走马城墙,蔚为壮观。家祠的价值不仅于此,还在于建筑方面,其设计精巧,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是家祠建筑中的精品。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收为国有,有多家单位先后在此办公,尽管遭受过多次破坏,但是家祠的整体风貌还是保存了下来。可是,自1995年原昭通地区财校搬进城办学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龙家祠堂就斑驳不堪,大殿内杂草丛生,由于长期风吹雨蚀,瓦漏椽朽,金包银的土墙禁不住风雨的摧残,西南角、东南角墙体有多处倾覆垮塌。作为一处珍贵的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家祠的现状令人堪忧,地方人士多方呼吁,人大代表十分关切。2005年,昭通市委、政府决定斥资修缮。2006年6月1日,工人们在拆除旧构件时,从板壁中发现了几块刻有文字的木板,但木板上刻的文字到底是什么,他们却认不出来。6月20日,原市文体局请了几个地方史专家到场辨认,其中,就有曹吟葵先生,还有原地区文联主席、书法家张正华。我因为在原市文体局工作,也有机会随行。

在一间改为教学用房的教室里,我们见到了拆下来的几块匾。曹吟葵先生一见到匾额,迫不及待地探下身去,小心翼翼地用纸拭去尘垢,仔细辨认题款,又与张正华先生一起琢磨讨论。经过仔细辨认,确认一块匾是“遗德孔长”,一块匾是“锡类垂型”。看完匾,大家建议曹先生写点文字,解读这两块匾。曹吟葵先生转过身来看看我,说:“这个事阜金可以做”,我再三推托,曹吟葵先生执意叫我来研读,我只好应承下来。龙氏家祠修缮结束后,这两块匾经过修复,重新放置在家祠的大殿上,而我也不负曹吟葵先生所嘱,对这两块匾,以及家祠正殿那块“封鲊丸熊”牌匾试着作了解读,一并登在了当年的《昭通日报》上。

后来,与曹吟葵先生的联系断断续续。每年底,市委、市政府看望文化名家,我会充当联络员,有见着曹先生的机会。2009年,因为搞昭通博物馆陈列,经常请曹吟葵先生出山,为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把脉。前几年,市里要命名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要申报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会请曹先生来当专家评委,提提意见。

曹先生做事情非常认真,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必然带着问题来,既要讲昭通深厚的历史,也会结合当今时势建言献策,发言中肯,有时还会提供书面的材料。当然,遇着一些不同的意见,也会与大家认真讨论。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就像他对待历史的态度,如切如磋,一丝不苟。

当对地方文化有了兴趣后,《吟葵诗文选集》是我翻得最多的一本工具书。从字里行间,除了旧体诗词,我对吟葵先生关于历史、考古的文章特别着迷,也从那些篇章中看到吟葵先生治学的严谨。这本文集,除了大量的旧体诗词,曹先生把他写的关于昭通考古和历史的文章放在了最前面。第1篇就是《唐摩崖》,是关于豆沙关袁滋题记的系统介绍,发表于1956年的《昭通报》上,第2篇是《云南昭通专区东汉墓清理》,发表于1957年《考古通讯》第4期,《昭通县白泥井发现东汉墓》发表于1965年《考古》第2期,《云南昭通发现东汉“孟琴”铜印》,则发表于1975年《文物》第五期。这几篇文章,发表周期前后20年,篇幅不长,却可以看到曹吟葵先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1956年,曹先生才三十多岁,对地方文化却有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后来,曹吟葵先生有很多的精力也是花在了对地方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上。比如,对李蓝起义的调查研究,曹先生是很用心用情的,整篇文稿近6万字,洋洋洒洒,在那个资料匮乏、条件很差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成果,难能可贵。

曹先生对地方文化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昭阳八景”的梳理上。乾隆嘉庆时期,就有“昭阳八景”的记载,叫“龙潭映月、锦屏彩霞、花屿酒垆、红山莺声、九龙夺珠、八仙倒海、柳闸含烟、利济浮光”清朝末期,昭阳八景又有新表述,曹先生加以梳理,即“龙洞吸月、花鹿食苹、珠泉涌碧、宝山环翠、雨公云鬟、洒渔烟柳、凤岭飞霞、恩波蜃影”。对每一处景致,曹先生都作了细致的介绍与描绘,新“昭阳八景”日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昭通城的建设日新月异,曹吟葵先生又激情满怀,与时俱进,于2017年概括了最新的昭阳八景,即“洒渔镜泊、龙洞林泉、古亭晨曲、鹤舞高原、凉峰云蔚、凤岭朝晕、海楼翰采、汉儒琼碑”。梳理的过程,足见曹先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或许,就昭通文化而言,不能把曹吟葵先生与张希鲁先生、姜亮夫大师相提并论,但曹先生对昭通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我知道,曹先生是在原昭通卷烟厂退休的,退休前是副厂长,当时的“两烟”是昭通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比起经济的成就来,曹吟葵先生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更大,他和其他的文物工作者一起,把掩埋在昭通地下的文物发掘出来,展示于天下,使后人对昭通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增加了对昭通历史的热爱与敬畏。我认为,曹吟葵先生于地方文化,是具有柱础的地位和作用的,曹先生在做学问方面求真务实、孜孜以求的态度,激励着后来的人们继续向前,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曹吟葵先生还工于诗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晚年,与地方诗友词人交流频繁,吟咏颇多。我不谙诗词,对曹先生诗词上的贡献,不敢多言。曹先生做人低调,创作内容颇丰,常有文字见诸《昭通日报》《昭通政协文史资料》等报刊,但却未见曹先生把这些作品公开出版,本文提到的也是源自我所见的《吟葵诗文选集》,也就是一本内部资料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曹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

后来,曹先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我的工作发生变动,与曹先生见面的时间就少了,联系也少了起来。今年5月,忽然听到曹吟葵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我不禁悲恸不已。屈指算来,曹先生享年91岁,当为高寿,人之生死,本有定数,走也自然。但于昭通文化界而言,又失去了一位师长,岂不悲乎!

想起了曹先生,所以写下了上面这段文字。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群山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