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之二)感受乡村通讯的巨大变化

 2019-01-10 15: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陈剑宁

那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特殊年代。人们只能通过写信邮寄、发送电报才能达到与远方亲人和外面世界联系的目的。岁月已过去40多年了,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有一年隆冬,寒冷的日子里,经过一路艰难跋涉,我到了一个偏僻、贫穷的山乡“插队”务农。那里的贫穷和落后让我难以设想,那里的父老乡亲异常质朴、善良也同样使我难忘。

在与很多人的接触中,我注意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中等的个子,稍胖,已50多岁了。每天下午两点左右他都要到大队上来,把乡亲们不知道的大山外面的信息送来,把人们的亲情友情带来,把山里人对大山外亲人的思念带出去。他是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

临近年末了,一天早晨起来,才发现下了一晚的大雪,地下都铺白了,雪还在飞飞扬扬。我向人询问了生产队有没有灾情后,就做其他的事情了。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很不容易回一次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快到了,更让我想家。天天盼望着家人的来信。哪怕是亲人的一页信纸,也会让我倍感家的温暖。那样大雪大凌的天气,他可能不会来了。我不抱什么希望,自言自语地说。

屋外寒风怒号,雪还在继续堆高。突然,村办公室门外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我连忙把门打开,让他进来,又倒上一杯开水,沏上茶,刮上一个烤黄了的马铃薯给他,他非常感激我,连忙道声“谢”,就吃了起来。我接过他送来的大队里的信函、报纸,迅速理好、收好。“小陈!这里还有一封你的信!”我双手接过那封被雪花打湿了的家信,急忙拆开看,是母亲写来的,叫我放假后一定回去过年。我心中感到无限的温暖。

“小陈!想家了吧!”我默默地点了点头。外面的雪花还在下,我加旺了炉火,留下他,烤烤火,取取暖,温暖一下他那双早已冻僵了的粗壮的手。他烤着红彤彤的炭火,坐下来,就和我谈开了。

“小陈!习惯了吧!刚参加工作时,我也和你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理想和生活。尽心尽力地工作,得到过公社领导的好评。然而,有一次.....”他心里非常难过,端着茶杯的手在颤抖,杯里的茶水也随之晃动。也许,是一段痛心的往事触痛了他。我赶忙起身为他加点开水。“大哥,有什么事,说出来,我为你分担一些”。我安慰他继续说下去。

“一次意外的疏忽,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过错,让我深感内疚,一直痛在心里!”他双眼含满了泪水。

“那是在一年的秋雨季节,接连几天的暴雨,给山里的工作、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和往常一样,送完了信件,回到邮电所里已是浑身湿透,困乏极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发烧,迷迷糊糊中收到了一封电报,就昏昏沉沉地睡了。第二天,高烧仍然没退,想不起那封电报还在我包里。到了第三天我才发现,将电报译出来时,我惊慌了:是一封“急电”。我慌忙挎起邮包匆匆上路。可是,那条平时清澈的小河,当时已变成汹涌咆哮的大河了,河水汹涌奔流而过,隔断了我与对面村子的联系。我几次试着淌过去但都被汹涌的洪水挡了回来。当时,我束手无策了,望着奔腾的河水焦急万分,急得跺脚,脑子里不停地闪现那段电文:‘女儿:我病危住院,速回家!’。事后,我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不是收电报的那个女知青告我的,而是我自己主动检讨的。后来,我才清楚那段电文蕴含着一件感人的事情:对面大山里插队的那个女知青,为了抢救受灾的老百姓,日夜奋战在洪水之中,受伤晕倒了。被村民救起来后,在一家村民家中养伤。她母亲远在上海,年老多病,常住院,身边又无人照顾,很久未接到她的信,急了,即发电报给她。因我的失误,不慎,竟使她们母女俩骨肉不能很快相见,加重了母女双方的痛苦。后来,等女知青赶到上海,她母亲却不幸病逝了,成了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说着、说着,他竞痛苦地抽泣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人要将心比心,我听了感同身受,心里也很难过,但也只好尽力劝说他、安慰他。

“真的!不是我有意想造成这样的后果。在当时的环境里,山高路远,坡陡谷深,我也病倒在了村子里,也无人知道。我苏醒发觉后,立即就送去,但谁知河水又猛涨!我对不起那个下乡的女知青和她年迈的母亲。从那以后,我发誓绝不疏忽一分一秒,绝不耽搁一信一电!决心在贫穷的山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山区父老乡亲服务一辈子!”

说着、说着,他的双眼逐渐变得光亮了起来,声调高昂,炉火也正旺,噼噼啪啪地燃烧着。纵使窗外依旧大雪纷飞,但屋子里充满了温暖。我想,在云南乌蒙山环境恶劣的高寒贫困山区,还工作着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同志。他们从青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到老年,不知走过多少崎岖山路,爬过多少高山,涉过多少河流,把山里的老百姓与亲人血脉连在了一起。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在历届党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当年我插队过的那个穷山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家家住进了小洋楼,房屋四周水塘里鸡鸭成群,水果飘香,崎岖陡峭的山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乡村公路,摩托车,小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子奔驰在公路上……村民们都用上了手机,不少还用上了智能手机。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或一条微信就能与千山万水之遥的亲人联系上;一上网就能看到祖国四面八方日新月异的变化!方便极了!精彩极了!从根本上消除了大山大河对乡村的阻隔,村民的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正稳步地向小康生活迈进。

后来,我退休了,时常会去当年那个村子里玩,找找几十年前的老朋友叙叙旧,看到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精神焕发,衣服穿得与城里人一样靓丽光彩;听到他们由衷地对我讲:“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赶上了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看了,听了,内心感到有说不尽的高兴。(昭通市老干局供稿,作者单位:中共昭通市委党校。作者系中文副教授(已退休)、云南省老科协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云南省写作学会理事、云南作家协会会员。

陈剑宁简历

1951年生,男,中共党员,2011年退休,系中文副教授,云南省老科协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云南省写作学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8-1980在昭通师专中文系读书。

1980-2011年,在昭通市委党校任教。期间,任教研室负责人,科研办负责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先进教师光荣称号、云南省归国华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昭通市第二届名家荣誉称号。曾公开出版专著五套、文学著作两本、公开发表作品数百万字,获过各种奖励近百次。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改革 40年 讲述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