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镇:废墟上建起了新家园

 2017-10-18 10:04  来源:

在李善云的记忆里,震前两年,龙头山镇建设特色集镇,这些新建的楼房还好,稍微老旧的房屋都倒成了一片。震后重建工作规划起点高,重建工期紧,同时群众利益诉求多样,诸多困难给基层干部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很多时候,李善云总是给同事们也给自己打气:“我们目前这个时期就好像是女人生娃娃肚子最痛的时候,坚持过这一阵就好了,到时候白白胖胖的娃娃生出来,群众就满意了嘛!”

◆记者 刘静涛 张广玉

2014年8月3日,一场6.5级地震改变了鲁甸县龙头山镇固有的生活秩序。迄今,1000多个日夜过去了,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还是在像陀螺那样转个不停。

2017年7月11日,李善云和同事们在临时租用的民房里办公。

地震发生后,龙头山镇政府除主体大楼外,其余办公场所、宿舍几乎全部倒塌。如今,过去的办公地点成为在建的地震遗址公园,将永久保存。因此,按照恢复重建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龙头山镇政府已经租用了五个临时办公地点。

2014年8月3日——8月15日,以两顶帐篷、六把太阳伞支到龙泉老街村民的宅基地上,形成“帐篷政府”。

2014年8月15日—9月30日,在老街上搭建了四间活动板房,形成“板房办公点”。

2014年10月—2015年7月,在骡马口社区搭建了“板房政府”。

2015年8月—2016年9月,再次从板房政府搬迁到了地震中幸存下来的老龙泉中学学生宿舍里面。

2016年9月至今,搬到了建成的营盘村租用民房办公。

为了震后群众能及时找到党委、政府,为了开展救援工作,为了重建工作开展等等,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办公地点一再改变,但没有改变的是在废墟上建立新家园的理想情怀。

如何让过渡安置在帐篷里的群众能早日搬进新居,龙头山镇迅速确定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重建原则,大部分就地选址,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或者是群众自愿的,选址到9个集中安置点进行重建。据了解,作为龙头山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里,龙头山镇在恢复重建中还有一个定位——旅游小集镇。

在李善云的记忆里,震前两年,龙头山镇建设特色集镇,这些新建的楼房还好,稍微老旧的房屋都倒成了一片。震后重建工作规划起点高,重建工期紧,同时群众利益诉求多样,诸多困难给基层干部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很多时候,李善云总是给同事们也给自己打气:“我们目前这个时期就好像是女人生娃娃肚子最痛的时候,坚持过这一阵就好了,到时候白白胖胖的娃娃生出来,群众就满意了嘛!”

房屋倒了,边界找不到了,还有之前的资料可以利用,相关部门对照卫星航拍图片,一家一家测量、计算。群众工作无小事,在广泛进行政策宣贯的同时,还得要在集镇规划、户型选择等问题上跟群众反复讨论。那段时间,各级包保干部以及当地基层干部每天大会小会群众会不停召开,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

甘家寨受灾严重,要恢复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期间被安置在邻镇小寨,小寨区位条件比较好,虽然同样遭灾,当地群众还是热情接纳了甘家寨群众。但89户200多名甘家寨人不愿长期留在小寨,大多愿意重建到龙头山集镇去。在做通群众工作的基础上,龙头山集镇重建时留出9号地块用于接纳甘家寨群众。

为了建好新的甘家寨,当地把各项工作做得很细,是愿意独门独院生活,还是想要父子、哥弟在一起生活,老早就征询群众意愿,根据他们的诉求,设计了单独院落、两合院、三合院,供他们选择。根据各家各户的能力,在满足每户60个平方米的地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是建一层半、两层半、还是三层半。还拿出多种设计图纸供他们选择,通过反复征求意见,最后统一建成了院落式小别墅。地震当年春节,甘家寨群众就搬进了新居,骡马口社区群众煮好饭、烧好水送到甘家寨群众家中,真心诚意接纳他们一起做邻居。

除了甘家寨群众,集镇上其他居民也都基本入住,记者走在龙头山集镇上,看到当地群众开办餐馆的可能有二三十家。谢家营盘的谢维凤四姐弟在老家投资建起了凤林缘椒林柴火鸡农家乐,加上集镇上震前投资建设的500多平米的凤林缘老店和与人合开的“鑫辉椒香园”餐馆,谢家姐弟把餐饮做成了“连锁”事业。记者看到,集镇上开小超市的也很多。有些群众虽然还没有开展商贸活动,但老人在乘凉、小孩在玩耍,大家的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从远处看,现在的龙头山集镇,比从前的老集镇增长了2——3倍,民居沿龙泉河呈狭长形分布在山谷,医院、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纪念馆、镇政府、公园、大片的保障房等公共设施散落其间,呈现出了一个现代化小型城市的风貌,甚至很难找得到一个角度看得全集镇的全貌。

龙头山镇境内多数区域属于干热河谷地区,大部分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当地老百姓一直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2005年,经过示范种植取得成功,花椒经济效益凸显,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恢复重建期间,该镇着力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近几年花椒市场价格较高,当地群众种植花椒热情高涨,至去年底,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8万余亩,适宜种植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

花椒要实现更大的收益,广种薄收肯定不行,如果不管理,每棵花椒树年产量最多6斤,按每户种植20棵花椒树计算,户均收入不到5000元,远远不能发挥花椒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龙头山镇着力搞好技术支持,大力开展花椒规范种植、抚育管理、定干整形、扩塘施肥、松土除草、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督促群众对花椒树进行科学管理,促进花椒产业更出实效、更见效益。该镇将聘请花椒辅导员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对农民进行技术辅导的长期性、有效性。该镇积极争取将龙头山镇沙坝村和光明村建立为花椒科技示范样板,惠及区域内16个村民小组675户3153人。样板区共种植花椒6500亩,辐射带动1.58万亩,通过科技投入,实现每亩干花椒产量达15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7500元以上。

今年的花椒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采访途中看到路边的花椒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据介绍,连续几年花椒收购价格都能达到50元每市斤,能够预见今年椒农收入不错。

光明村的高文权到翠屏村青山社流转了一片坡地种植花椒,2015年,他的1000多株花椒树开始挂果,当年就收入了10万元,现在收入更大。

除了花椒产业,龙头山镇还探索发展了林下土鸡养殖、小黄牛养猪、虹鳟鱼等特种鱼养殖等。龙头山镇的小青年宗雷,就到翠屏青山社的山坡地上租用了600亩土地开展小黄牛养殖,他在这里建了三个牛棚,目前养牛180头,他还将带动更多群众一起养牛。

在龙头山镇红石岩村,潺潺的流水、绿油油的青山、极具风情的竹楼,无不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该村特种鱼养殖合作社的村民联合开发的一处景点,也是龙头山镇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有益尝试。合作社理事长何正勇介绍,利用龙头山镇无可比拟的水资源,他们成功开展了虹鳟鱼、金鳟鱼、鲟鱼、雅鱼等特种鱼的养殖,有30多家农户以土地入股,跟他们一起发展特色旅游。红石岩村由于气候原因,每年樱桃成熟比小寨早半个月,那段时期是他们经营的旺季。何正勇说,随着恢复重建的结束,目前龙头山镇公路四通八达,前来消费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特色养殖非常有盼头。

龙头山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乐马厂古矿区是我国古代朱提银的主要产地,清朝乾隆年间,乐马厂银矿达到鼎盛时期,云集十万余人,年产银50万两,铜36000斤,当时整个乐马厂矿区矿洞满山,炉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数十里。从县城到乐马厂,一路檐灯高挂,昼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李善云介绍,龙头山镇发展旅游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正在建设中的都香高速三年内将建好,建好后穿龙头山集镇而过,将给龙头山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说,龙头山旅游将发展成大理——丽江——攀枝花沿线的一个旅游节点,加上中央省市很多部门和人员挂钩帮助过龙头山镇的恢复重建工作,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游客资源应该是很丰富的。龙头山镇目前已经跟一家叫做“志远行”的旅游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由该公司开发经营龙头山的旅游项目。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