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09: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对于基层教育而言,这一根本遵循的意义尤为深远。基层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到广袤乡村、偏远山区、城镇社区,让每一个基层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培养什么人?培养扎根基层、建设家乡的时代新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基层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双重属性。首先,要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它肩负着为本土培养热爱家乡、愿意扎根奋斗、具备现代化建设素养的新时代建设者的特殊使命。
基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和追求升学率层面,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要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素养,让他们不仅“走得出去”,更能“留得下来”“干得成事”,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骨干力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怀揣梦想、肩上扛起责任的乡土守望者与未来建设者。
怎样培养人?答案是构建适合基层、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怎样培养人”是破解基层教育难题的关键,必须从基层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育人新路。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办学基础。持续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通过提高待遇、落实津补贴、加强培训、实施“特岗计划”等方式,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推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弥合数字教育鸿沟。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紧扣生活实际。打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局限,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校开发结合本土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的校本课程,如乡土历史、生态农业、非遗传承等,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连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是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在基层教育中,尤其要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开足开齐相关课程,利用田野、山林等天然场地开展体育活动,依托本土民间艺人资源丰富美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农场劳作、社区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锤炼健康体魄、涵养审美情趣、培育勤劳品质。
四是推动家校社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基层学校应主动作为,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争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为谁培养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基层中坚力量。“为谁培养人”决定了基层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价值归宿。基层教育必须牢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我们所培养的基层新一代,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无论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基层建设者。基层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实现这些宏伟蓝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可靠接班人和奋进实干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办好基层教育,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基层家庭的未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关注基层教育,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教育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片希望的田野,让每一棵幼苗都能在基层的沃土中茁壮成长,最终汇聚成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
记者:马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