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15: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40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迎着10月的秋风在乡间奔跑,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个能与心灵对话的地方。
在一朵花面前,我停下了脚步。因为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唤醒儿时的回忆,我还来不及闪躲,往事已扑面而来。
年少时的我,曾勇敢地穿梭在高大茂密的苞谷林里,任凭苞谷叶从我稚嫩的脸颊划过,清香的嫩苞谷和松软的泥土让我忘记了疼痛。外婆总会用一根筷子把刚煮熟的嫩苞谷串起来给我,缺了牙的我一边吹一边啃。如今,我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长出了法令纹的嘴角,仿佛儿时咀嚼过的又烫又糯又甜的苞谷粒还粘在嘴边。
年少时的我,曾执着地跑到那片绿油油的菜园里去寻找外婆,因为在那里一定能找到她。她的园子一片生机勃勃,一根根黄瓜摇摇欲坠,一个个辣椒涨红了脸,一棵棵白菜挨肩迭背连成一片……这一亩三分地是外婆的整个世界,那么近,近到丰衣足食触手可及;又那么远,远到耗尽了她一生的年华。
年少时的我,曾欣喜地钻进外婆的被窝里,像极了某只外出贪玩归家的小狗。她总是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用她那温暖的手,顺着我的头、背、屁股、腿,一直抚摸到脚底板,嘴里喃喃地唤着我的乳名,直到把我的全身都捂得暖暖的才放手……这一幕,成了我今生循环播放的记忆。
“成,回来吃饭了!”外婆站在院坝里大声呼唤着满山撒野的表哥。“来了,来了。”一老一小的声音交织在村子上空,叫醒了生活,也热闹了人间。不一会儿,表哥便满身泥泞地跑回家,像只饿极了的小狗一头扎进饭碗里。这是我孩童时,外婆和表哥最具代表性的日常对话,时常被弟弟作为“一人两声”模仿的片段。多年后的今天,我站在外婆曾经生活过的院坝里,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想在风中搜寻婆孙俩远去的只言片语。然而,还未睁开眼,我已泪流满面。外婆已去世多年,表哥也已定居昆明多年,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如今,村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雄伟的寨门高高矗立,村组道路四通八达,小轿车、货车在柏油路上穿梭,明亮的路灯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漂亮的墙画装点了村庄……外婆的菜园成了苗族文化博物馆的所在地,她用过的织布机、外公穿过的长衫,都静静地陈列于此。
夕阳西下,外婆家门口的那棵百年核桃树上,一只只飞高了、飞远了的鸟儿正在陆续归巢;而树下那一个个十指连心、风流云散的人儿,也正在归家的路上。
作者:马 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