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议”路生花·“治”惠万家·“同”向迎新——水富市向家坝镇迎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四共”创新实践

 2025-08-28 17: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迎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这“小阵地”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他们摸索“共聚、共管、共惠、共助”的“四共”实践,让居民真正感受到“说话有人听、事情能办成、困难有人帮、社区暖人心”。

共聚生势:同心圆里解难题

攻坚克难“彩虹桥”。面对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安置房选房接房这些“硬骨头”,驻室人大代表冲在一线,化身“攻坚队员”,顶烈日冒风雨带头深入居民家中,“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39场“坐斗摆”议事会(当地议事形式),让无理由跨区域选房等23个问题、房屋产权变更等86个具体诉求在一线化解。居民曾某说,人大代表就像一座“彩虹桥”,一头连着政府,一头牵着咱老百姓的心。

项目护航“急先锋”。棚改安置房建设、新能源项目落地、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项目的群众工作,人大代表变身为群工组“急先锋”,深入项目现场100余次,走访居民家庭600余户次,与搬迁群众“坐斗摆”21场次,一线化解矛盾纠纷33起。镇政府工作人员周某某说,是他们的“出力、出汗、出智”,清除了项目顺利推进的障碍。

移风易俗“和事佬”。曾经赌博酗酒、攀比不孝、卫生脏乱等陋习困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牵头创新了“小组事,大家管”机制,把“接待选民+组民公约+司法保障”结合起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效果立竿见影:“等靠要”的少了,家庭纠纷降了,大操大办停了,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共管破局:微网格撬动大治理

民情收集“顺风耳”。人大代表将网格作为日常履职的“责任田”,不再“坐等上门”,而是主动“敲门”。他们走进楼道、坐到居民院里,开展“扫楼走访”“院落夜话”。小板凳上的家常话,成了最鲜活的“建议源”。近两年,通过这种方式精准收集社情民意和治理建议198条,件件有回音,办结率100%。居民感叹:“人大代表就在身边,意见有人听,急事马上办!”

周三相约“办实事”。创新设立的“相约星期三·服务零距离”机制,成了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的快车道。每周三,人大代表、镇领导、社区干部、物业人员集体“摆摊”,面对面接收诉求,能现场办的当场办。累计收集问题152件,98%得到解决,一大批烦心事得到妥善处理。居民们养成了习惯:“周三见,事立办!再急再难的事,到了‘周三约’,心里就踏实了!”

黄葛树下“解千结”。社区那棵百年老黄葛树见证了无数故事。联络室在树下设立了“葛树和事角”,邀请德高望重的乡贤李国柱、孙正明等老人常驻坐镇。他们熟悉乡情,明理善断,独创了“树荫茶叙调解法”。矛盾双方围坐树下,在轻松的氛围中讲事理、论公道、寻共识,近两年成功化解了征地补偿、家庭邻里纠纷等20多起棘手“骨头案”,调解成功率100%。

共惠筑基:小改造托起大民生

“脏乱差”蝶变“打卡地”。曾经的社区篮球场小区,环境堪忧。居民、人大代表、相关部门坐在一起,开了3轮“板凳会”,形成代表建议:换地下管网、规范停车位、装路灯、黑化路面……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古渡街的绿化方案,也在人大代表的集思广益下优化,把小叶榕换成了蓝花楹。如今,这里不仅是居民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小摊位”盘活“烟火气”。农贸市场“一位难求”、摊贩占道经营、居民抱怨连连,“三难”困局如何破?人大代表精准把脉,经过两轮商议,在汇通路规范设置了20个“应季水果直销定点摊位”,在农贸市场内补划了30个蔬菜摊位。果农王大姐笑开了花:“日均多赚200块,再不用‘打游击’了!”居民李大爷也满意:“买菜少绕路,省时省力,新鲜又便宜!”

“议小事”带来“大变化”。代表联络室就集镇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发起8场专项议事,居民积极建言献策,成功争取到3000多万元项目资金对其改造。强弱电入地、路面改造、燃气管网更新等工程即将让集镇面貌实现质的飞跃。针对车辆乱停、垃圾乱倒、广告乱贴等“八乱”顽疾,人大代表又发起2场议事会,建立“责任包保制”,多部门联动整治,集镇秩序显著改善。

共助连心:暖心脉传递大服务

“童心港湾”解民忧。对于经开区职工和外出务工居民来说,“孩子放学谁来看?”是最大的心事。联络室商议决定,打造“童心港湾”。每年招募1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当“知心哥哥姐姐”,累计为300人次儿童提供安全、快乐的托管服务。这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被企业誉为“暖心工程”。

“阳光账簿”得民心。社区物业中心刚成立时,不少安置居民疑虑重重:“是不是想赚我们的钱?”人大代表成了破解信任危机的关键。他们建议社区召开“物业收支透明化”议事会,邀请有疑虑的居民参加,打开天窗说亮话,每季度公示收支明细。钱花在哪,居民看得明明白白。疑虑打消了,物业中心成了居民信赖的“贴心管家”。

“金秋助学”传党恩。为激励社区学子,联络室提议并经居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每年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专项资金,奖励考上本科的社区学子。迄今已有51名学子带着这份关爱走进大学,累计发放助学金2.55万元。受助学子说:“这不仅是经济帮助,更让我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激励我们学成后回报家乡。”

迎新社区的实践生动证明,小小的代表联络室,依托“四共”实践,汇聚的是民心,破解的是难题,收获的是和谐,托起的是万家灯火里的稳稳幸福。


通讯员:吴秀培 文/图

一审:杨 杰  一校:吴秀培  二审:王朝飞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杨 杰  一校:吴秀培  二审:王朝飞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