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避暑旅居聚人气 民族团结谱新篇

 2025-08-23 11: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夏日的昭通,凉风送爽,各族儿女与八方游客共赴一场场文化盛宴,在欢声笑语中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在清凉旅居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昭通这座被冠以“秋城”美誉的城市,正以夏天20℃得天独厚的气候为基,以浓郁的民族文化为魂,通过丰富活动、健全服务,让避暑旅居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纽带。

8月15日至17日,大关县靖安安置区的火把节如约而至,现场上演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觉盛宴,为避暑旅居增添了独特魅力。只见彝族毕摩身着传统服饰,以击石取火的古老技艺引燃火种,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火星跳跃间,藏着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千年密码;而护送圣火的队伍中,人们与机器人并肩前行,传统火把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引发现场阵阵赞叹。开幕式上,彝族歌曲的豪迈与机器人表演的灵动相映成趣,火技演员口中喷射的烈焰更将狂欢推向高潮。3天的盛会里,“百姓大舞台”的民间才艺展演、彝风电音的潮流律动,让“狂欢之城、避暑胜地”的名片越发闪亮,不仅为各族群众增收铺就新路径,更让各民族在活动中加深情感联结。


8月17日至18日,昭阳区的火把节狂欢夜,成为跨地域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进一步彰显了避暑旅居在促进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环湖夜市的舞台上,伴着彝族达体舞的欢快节奏,四川宜宾游客带来的节目与本地民族舞蹈交相辉映。当LED电子火柱“熊熊燃烧”,各族群众与游客手拉手围成圆圈共舞,欢声笑语中,地域界限悄然消融。“就是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给避暑游客以家的感觉。”昭阳区文旅局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活动的深层用意。

文化盛宴不止于火把节。8月的昭通,沉淀近70年的苗剧《早赞与半赶》焕新回归,在鲁甸、永善、昭阳等地巡演9场,吸引2.7万余人次观看。这部融合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经典剧目,凭借绚丽服饰、悠扬芦笙与动人剧情,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为避暑旅居者提供了了解民族文化的绝佳窗口。“第一次看就被打动,这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观众晁梓闻的感叹,印证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而这,正是昭通以文化为桥,丰富旅居体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避暑旅居人气高涨的背后,是日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为避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保障。望海楼公园的傍晚,四川游客陈树均正与同伴跳着新疆舞,“昭通人很热情,逛古城、看风景,我们每天都很开心……”公园广场的志愿服务岗随时提供指引服务,昭通古城的灯光亮化工程,让璀璨夜景成为城市新名片,广场舞专区里本地人与游客随乐起舞。常态化举办的歌手大赛、象棋擂台赛,驻场演出的《柯四先生》《一根扁担》,让不同喜好的游客都能找到乐趣。数据印证成效:8月20日,昭通单日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超60%;7月1日以来,累计接待避暑游客超660万人次。“清凉昭通”成了川渝黔游客的避暑首选,也成了各民族友好往来的重要平台。

从永善的山间盛会到靖安的古今对话,从昭阳的篝火共舞到苗剧的文化传承,昭通正以避暑旅居为笔,在乌蒙大地上绘就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在这里,清凉气候是吸引力,文化活动是凝聚力,优质服务是支撑力——各族群众与游客在共乐中共情,在交融中同心,既推动着避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访手记: 民族文化也是大众的文化

在采访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避暑旅居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来的蓬勃活力。火把节上,不同民族的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起舞,歌声与笑声交织,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在这一刻消失无踪。苗剧巡演时,台下观众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展现出大家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认同。无论是公园里游客与本地人一同跳舞,还是古城中不同口音的人们热情交流,都让人深切体会到昭通以避暑旅居为桥,让各民族的心贴得更近。这里的清凉,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因各民族的和谐共处而越发宜人。昭通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让八方来客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民族深情。


记者:马礼琼 陈忠华 闵光景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陈忠华  二审:聂学虎
二校:崔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陈忠华  二审:聂学虎
二校:崔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