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评论 | 二十条的力量助推了446万的流量

 2025-08-09 16: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年夏天,昭通以446万人次的避暑游客量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文旅市场的一抹亮色。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昭通市政府出台的《游客到昭避暑旅游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恰似一把精准钥匙,既打开了游客的心扉,也解锁了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可能,其成功实践为地方旅游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

二十条措施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写在了游客的心坎上。从特色美食推介到食品安全排查,从住宿规范到停车位增设,从“避暑公交专线”等公共交通保障到温馨短信提示等电信服务优化,政策触角延伸至“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这些措施没有停留在“喊口号”层面,而是精准对接游客最关心的焦点:担心餐饮卫生,就强化后厨监管;发愁停车难,就动态增设临时泊位;害怕通信不畅,就提前扩容基站信号。这种“游客想什么,政策就谋什么”的靶向思维,让每位游客都能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

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是流量飙升的深层密码。昭通没有依赖“一刀切”的粗放管理,而是在精细处见真章:对初犯的外地车辆多种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提醒告知”的柔性执法,既守住了规则底线,又传递了城市温度;在公园、广场设志愿服务岗,把咨询台搬到游客最需要的地方;通过亮化工程扮靓夜景,让城市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既确保了社会井然有序,又避免了“冷冰冰”的管理方式,让规范与包容形成奇妙平衡。

服务的细致入微,更让“流量”有了转化为“留量”的底气。政策不仅关注硬件保障,更注重情感联结:策划避暑旅居文化系列活动,以及各种体育赛事,让游客深度体验昭通文化和昭通风貌;开通“一站式”投诉平台,确保诉求24小时内响应,规范各类市场行为;甚至连农特产品展销、夜间市集等细节都考虑周全。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服务哲学,让游客从“到此一游”变成“乐不思蜀”,更催生了口碑传播的乘数效应。

昭通的实践证明,优质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政策精度、管理细度与服务温度的有机统一。446万的数字背后,是游客用脚投票的认可,更是“以游客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成功。当政策真正走进人心,当管理兼具力度与温度,当服务做到体贴入微,一座城市的文旅魅力便会自然绽放——这或许正是“二十条”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作者:申正勇

一审:马 丽  一校:申正勇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马 丽  一校:申正勇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