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文化遗产丨陈兰旭:从避暑游客到“古城推介官”

 2025-08-07 10:00  来源:昭通日报

清晨的抚镇门城楼下,74岁的上海老兵陈兰旭为老战友王伟当起了导游:“这是进入昭通古城的第一道大门,穿过这道大门,很多清末民初的古建筑便映入眼帘,很有历史韵味。”这位曾两次到访昭通的老兵,如今已是昭通古城的“活地图”。他清楚地记得1977年第一次来昭通接新兵时,昭通古城没有这般鲜活,如今经系统性修复后,历史建筑群已重焕光彩。

王伟深吸一口气,感叹道:“没想到昭通这么凉爽!一踏入昭通,就被这里的清凉包裹住了。”

从“游客”到“导游”,陈兰旭对昭通古城的熟悉程度令王伟惊讶不已。他笑着回应:“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里的。”陈兰旭原本将腾冲视为避暑首选,却在途经昭通时被“意外俘获”,这一住就是28天。美好的事情当然要和好朋友分享,他便盛情邀请老战友王伟前来。

说着,两人继续前行,穿过抚镇门,步入了昭通古城的石板街道。陈兰旭一边走一边向王伟介绍着昭通古城的每一处景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王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

陈兰旭笑着说:“每天清晨,我都会在清官亭公园散步,看晨练的老人打太极、跳广场舞,听鸟儿在枝头鸣唱,十分惬意。”昭通地处云南东北部,独特的海拔与地形造就了凉爽宜人的气候,成为川渝、江浙等地游客夏季避暑的理想之地。

昭通古城的魅力,远不止于其清凉的气候。在陈兰旭眼中,这里的每一条老街、每一座会馆,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陕西会馆太让人惊喜了。”他对比曾去过的南阳陕西会馆,“那里是宏大的气派,昭通的则是精巧的雅致,木雕上的龙凤、财神图案,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匠心,让人想坐下来慢慢回味历史。”

昭通古城内保存下来的会馆遗址,见证了清朝末期昭通作为西南商贸重镇的繁华。江西会馆的飞檐翘角、广东会馆的雕花门窗,虽部分仍在修缮中,却已能想象当年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的盛景。而拥有近300年历史的陡街,以“陡”而得名,青石板路蜿蜒向上,两旁的商铺保留着民国时期的风貌。“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当年马帮的铃铛声。”陈兰旭说。

历史的回响,更在红色记忆中激荡。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陈兰旭,与王伟在辕门口广场“共赴国难”群雕前驻足良久。这座纪念碑上镌刻着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3453名昭通籍将士的名字。抗日战争中,3万多名昭通儿女浴血奋战,其中近万人为国捐躯。“我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滇军60军。”他的话语中满是自豪。群雕上将士们坚毅的面容,让他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最深刻的精神洗礼。

“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陈兰旭感慨道,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是昭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沿着文渊街前行,陈兰旭的讲解专业得令人惊讶。28天深度游玩昭通,陈兰旭用“美篇”App记录昭通的美食美景,汉孟孝琚碑虽历经千年风雨,碑文却依旧清晰可辨,见证着昭通自汉代以来的文脉传承;文庙内的大成殿与学棚,诉说着这片土地尊师重教的传统;国学大师姜亮夫的故居,彰显着昭通人文荟萃的底蕴。“有文庙的地方就有文脉,昭通的文人辈出,绝非偶然。”陈兰旭感慨道,行走在昭通古城,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印记。

陈兰旭对天麻汽锅鸡、炭火烤土豆、野生菌火锅的独特风味赞不绝口。“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昭通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他说,这里的清凉气候、厚重文化和英雄故事,都让他流连忘返。

“昭通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作为游客,陈兰旭在感受昭通魅力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7月23日,市政协召开“昭你来协商——为昭通避暑提供优质服务”专题协商会,作为游客代表受邀参与协商会的陈兰旭直言:“避暑经济、旅游经济要搞上去,首先得让大家知道昭通‘好在哪’。”他以淄博烧烤、贵州村超为例阐述观点:“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品牌活动能让一座城市‘火起来’。昭通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举办‘避暑文化节’‘会馆文化展’等品牌活动,用流量带动热度。同时,推进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知名度,从而倒逼服务质量提升,让游客玩得舒心、住得安心。”

在细节服务上,陈兰旭说:“宾馆可以放置旅游指南,公交车站、火车站以及即将开通的高铁站和机场,都应该提供旅游宣传手册,让游客抵昭后就能知晓去哪儿玩、去哪儿吃。”他还提到上海红色旅游专线的成功运营,“昭通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若能开通串联昭通古城会馆、抗战纪念遗址、名人故居的旅游专线,将大大方便游客。”

“民宿与中档宾馆要协同发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陈兰旭特别强调,酒店若能推出避暑长住套餐,提供免费早中晚餐等特色服务,相信既能留住游客又能带动消费,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好事。对于昭通未来的发展,陈兰旭满怀期待,他计划明年还带家人来昭通避暑。“相信那时的昭通会更加迷人。”陈兰旭说。

随着昭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像陈兰旭一样,被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吸引,留下美好的回忆,并期待再次来到这里。而昭通,也将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记者: 莫 娟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 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 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