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1 09:39在巧家县城的大街小巷,身着黄色服装的“慧爱”社工们步履不停。他们以“红黄蓝”三色分级法为核心,构建“护工+社工”联动服务模式,通过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和跨专业协作,将专业力量系统融入民生保障工作,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的“物质帮扶”升级为“物质+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
朱再仙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2016年,她放弃高校与企业的邀约,怀揣“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初心扎根基层,与团队一同探索精准社会救助的新路径,创办了昭通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刚入行时,朱再仙曾多次直面困境家庭的艰难:政府发放的救助物资虽能勉强填补物质缺口,但老人们起居无人照料、孩子们面临辍学风险、家庭成员还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这些看不见的困境更让人揪心。正是群众的这些实际难题,成了团队推动服务创新最直接的出发点。
2020年起,社工们跟随她深入社区院落、田间地头,化身“需求翻译官”,逐户摸排建立“需求档案”:缺物资的对接民政部门和爱心企业,缺服务的联系心理疏导与技能培训。
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2023年,朱再仙带领骨干团队,耗时3个月系统梳理了40多个服务案例,将零散经验整合为“红黄蓝”三色分级机制。这不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精准服务的“导航系统”。
朱再仙介绍,红色代表高风险对象,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支持薄弱的群体。对高风险群体,“护工+社工”每周高频协同上门,护工负责日常照护,社工则评估需求并联动专业力量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黄色为中风险对象,指生活部分自理、有轻微心理困扰、家庭支持一般的群体。对中风险群体,护工在提供日常照料的同时及时向社工反馈近况,社工每月定期随访,提供情绪疏导与政策解读等服务。蓝色为低风险对象,指生活基本自理、心态积极、家庭支持尚可的群体。对低风险群体,社工以发展性服务为主,组织社区活动、搭建互助小组,鼓励其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护工则作为后备力量响应突发需求。
“这套动态管理模式是团队在日常工作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救助要精准,必须对接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服务方式。”朱再仙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在为老年人与残障人士推行“护工+社工”联动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慧爱团队也同步面临新的挑战。
“做社工和护工,没有耀眼的光环,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传递着人间最质朴的温暖。”专业社工郝金玲说。
“我们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凝聚更多专业力量。”在一次督导会上,朱再仙的话点醒了大家。现实困境催生服务创新,团队开始打破行业与系统壁垒,探索跨专业、多系统协作的服务模式。
针对在校困境学生,“家校社心”联动机制应运而生:社工定期与家长沟通,协助化解家庭矛盾、改善亲子关系;与学校老师固定对接,及时了解学生近况,共同制定支持计划;整合社会资源,联系社区场地与心理咨询师等,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形成校园、家庭与社会的三方合力。
对于已离开校园的困境青年,团队定制“整合社会工作方法”:社工作为个案管理者,在个人层面提供情绪支持,帮助其恢复社交能力;在环境层面介入家庭调解,化解内部矛盾,同时对接就业培训与岗位资源,协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社工的专业能力,加上护工的扎实走访,服务才能既暖心又实在。”朱再仙常这样强调。护工杨刚春每天上门照料视力一级残疾的梁奶奶,不仅记得老人爱吃软面条,还细心留意她的情绪变化。社工则根据反馈,联系康复师教老人使用语音手机联系子女,并协助申请康复辅具。护工察实情,社工定方案,“脚力”与“专业力”相结合,让服务既接地气,又有深度。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是“慧爱”社工团队的共识。从最初只有3个人的小队,发展到如今35个人的专业队伍,“慧爱”社工团队的每一步发展,都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打磨。如今,“95后”社工已能独立设计社区活动,曾受助的邱克也选择加入护工队伍,继续传递这份温暖。
9月16日,朱再仙带着社工和护工,像往常一样探访独居的赵爷爷。“赵爷爷,听说您的徒弟走了,我们今天又来看您了。”赵爷爷曾是手艺精湛的月饼师傅,爱徒的离世让他深陷悲痛,社工的持续陪伴成了他最暖心的慰藉。
“我加入社工团队是受朱大姐的感染。这一年多的工作,让我更了解也更热爱这个行业,深知一份力量、一份支持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社工姚启金感慨道。
在巧家,“红黄蓝”从来不是单纯的色彩符号,而是一群社工以专业、坚守与协作织就的民生守护网。他们是困境中的“同行者”,是温暖接力中的“传递者”。那些穿梭在街巷的“黄色马甲”,正以群体之力,让每一个困境都被看见,让每一份温暖都有回响。
通讯员:张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