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5 15:16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从来不是简单粗放的“一刀切”补给,而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对受灾群众“柴米油盐”的深切关怀。
近期,昭通全面整合商贸领域惠民政策,推动商贸流通领域汽车、数码产品消费补贴及家电家装、美食美宿美物“三美”消费券等惠民政策,向47.9万名受灾群众汇集,以分类施策的智慧为受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在民生答卷上清晰写下“精准”二字。
精准,首先体现在政策与需求的同频共振上。针对镇雄、彝良、威信、永善受灾地区,昭通靶向发放汽车、家电家装、百货购物等消费券,最高每户可享受6000元补贴。损毁车辆对应梯度汽车消费补贴,受损家电享受15%的让利优惠,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与百货券面额精准匹配……这些惠民措施的背后,是政策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捕捉。当受灾群众享受车辆报废与购车优惠的叠加红利,用消费券购置到急需家电,抽象的政策文件已化作触手可及的生活保障。
精准,更体现在落地执行的绣花功夫上。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昭通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惠民温度直抵人心。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对市、县、乡、村四级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商户构建就近核销网络,简化云闪付操作流程,让老年人也能轻松用券;受灾群众核销百货获得优惠,以旧换新电子产品得到便利,这些微观场景印证了政策落地的精度和民生获得感的厚度。
精准,还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动态校准上。干部沉到一线,实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商户生产经营情况,持续细化受损台账,如量体裁衣般对接群众所需;商户选在一线,动员优质企业参与,将核销点延伸到乡镇村头,优先支持本地商户恢复营业,保障灾区商贸服务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商品送到一线,组织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深入灾区,将群众急需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等直接送到灾区,让每一分补贴都落进百姓口袋里。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让政策始终紧跟民生节拍,有效避免了“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灾后重建政策规划得再周密,若不能精准对接需求,也难取得实效。昭通的实践证明,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政策落地见效为目标,才能让惠民政策化作驱散灾害阴霾的曙光。当新车上路、新家电进屋、炉灶再度燃起烟火,这份精准作答的民生考卷,既写满对百姓的牵挂,又标注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阶方向。
记者:彭念敏 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