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2 13:3512时30分,芒部中学操场渐渐安静下来,当多数学生开始午休时,科普教育实践基地里却一片热闹。学生们沉浸在科技世界中,课本里的平面知识,在科普竞赛小组里化作无人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设计、开源硬件实训等课程,使奇思妙想落地生根,也打开了通往乌蒙山外的窗口。
走进开源硬件智能设计小组活动室,只见30多名同学分组围坐,正专注地将创意转化为设计方案。高一年级学生高彦桌正围绕智能家居设计家庭智慧停车场,他希望能在庭院里实现智慧停车。他很享受一步步将脑海里的构图变成程序的探索过程,在这个小天地里,他的思维能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一场竞赛打开一扇窗。2021年,芒部中学教师龚俊带领学生参加由昭通市科协组织的科技竞赛,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下,芒部中学获得6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龚俊及时将校外科技竞赛蓬勃发展的情况向校领导汇报,并申请成立科普竞赛社团。“山里孩子不比城里孩子差,缺的是机会。”龚俊在汇报时激动地说。这次获奖如同一粒种子,悄然在学校心中播下了深耕科学教育的想法。
2022年4月,芒部中学秉持“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打造科学教育特色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奋斗目标,把科学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工作体系,还成立了科普竞赛社团,让山里的孩子踮起脚尖就能“触摸未来的世界”。
Mind+编程课、Python编程课、机器人及无人机实训课……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成了学生最抢手的课程。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芒部中学通过科普竞赛,帮助山区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芒部中学严格按照“三定一清两到位”工作机制落实科学实验教育,制定“走出去、引进来、重互助、强技能”的教师提升策略,累计派出10余人次前往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地培训及观摩。“要想有效指导学生备赛,我们首先得熟悉竞赛的规则与内容。”龚俊笑称,科普竞赛社团的16名老师都是“追着科技跑”的人。
高一年级学生周涵宇原本是个腼腆内向的小男生,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到江西、重庆、昆明、楚雄等地参加比赛,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一次次竞赛的淬炼,让他逐渐变得自信而开朗。
相较于周涵宇的内向,同年级的刘佳佳则开朗许多。她从小热衷于创意设计,得知学校开设科普竞赛社团后便主动报名参加动力飞行小组。她沉醉在设计草图、组装模型、操控飞机完美起飞的每一个瞬间。“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失误都得重来,这样的经历却让我真切地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深意,并在一次次修正中学会通盘考虑。”面对一次次失败,她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态度,将挫折视为成长的阶梯。当最终突破困境获得成功时,那份喜悦让她更加相信坚持的价值。对她而言,科学竞赛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统筹能力的宝贵机会。
芒部中学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教育方针,搭建高质量科普教育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同时,这也为山区孩子通过科技竞赛冲击强基计划、筑梦计划、自强计划等创造了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国家级证书、省级奖杯……3年来,芒部中学学生累计参与上千场赛事角逐,获得数千张奖状与无数个奖杯。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师生勠力同心的最佳见证,也是莘莘学子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成长印记。芒部中学校长尹春艳说道:“科技竞赛是贫困生冲击强基计划的跳板。”据统计,3年来,芒部中学共有389人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助力多名学生顺利通过强基计划、筑梦计划等特殊招生项目的审核,为山区孩子开辟了一条升入优质高校的通道。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每个孩子都应该看见科学的光芒。”为了让课程体系更完善,科普竞赛社团的16位教师编写了《科创探索古邦教育》《口袋中的实验室》等校本教材,目前他们正联合开发人工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智能技术弥补教育资源差距,让山区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近日,周涵宇成功晋级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总决赛,将于8月中旬赴重庆参加比赛。自初一加入科普竞赛社团以来,他在无人机操控与编程领域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科普竞赛搭建的舞台,让他终于有机会走出镇雄,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希望以后可以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在他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他的目标是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在芒部中学,科普竞赛早已不只是“比赛”,而是让知识扎根土地、让梦想飞向天空的“翅膀”。
在乌蒙山的褶皱里,正生长出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大世界”。
记者:田朝艳 方茜 /文 罗丹/图 兰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