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09 10:06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既是农村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能够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画卷,还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优美环境成为“摇钱树”、田园风光变身“聚宝盆”,为生态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就调研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概述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包括住宅、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着力点。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系统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以大关县天星镇竹缘社区为例,以点带面谈一下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竹缘社区位于天星镇东南17公里,国土面积59.23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竹缘社区在大关县委、县政府与天星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工作,乡村面貌明显改善。竹缘社区已建成农村文化广场1个、党员活动室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个、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收集站20余座;新建公厕10座,改造农户卫生厕所471座;硬化村组道路8条38公里;配备村级保洁员43名、河道巡查员4名,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尽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但环境治理不均衡,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传统生活习惯亟待改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建设不协调
调研发现,当前农村规划与建设存在脱节。部分农村房屋建设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问题,不仅布局混乱,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环境卫生死角。部分村庄规划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难以有效实施。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农村地区在科学规划建设和长效治理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人居环境问题反复出现、治理成效难以巩固。
(二)厕所革命不彻底
当前农村厕所改造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旱厕改造为水冲式厕所的比例仅达60%左右,且因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缺失,改造后的厕所污水仍直接排入沟渠,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这一现象暴露出3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干部群众对改厕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未能充分理解厕所革命与环境卫生、人民健康的密切关系,甚至将改厕视为负担;其次是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指导;最后是系统规划不完善,未能统筹考虑改厕与污水处理的配套建设,导致改厕效果大打折扣。
(三)公共服务保障不到位
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部分村庄环卫清运配套设施缺乏,加之没有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处理效率相对低下;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通村、通组道路尚未实现全覆盖,村庄绿化面积覆盖率较低,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
(四)环境污染整治不容乐观
当前,农村地区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部分村庄缺乏基本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直排沟渠现象普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塑料制品等废弃物,致使河道、农田等区域污染物堆积,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聚强大合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基于实地调研,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抓住关键,大力推进生态绿色发展
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是目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在污水处理方面,要推广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治理策略:对于人口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重点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区,则推广氧化塘、生态湿地等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处理模式,切实解决污水转化利用难题。厕所改造工作要注重整体规划,推动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着力推广化粪池和下水道冲水式户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卫生环境。同时要统筹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通过严格管控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排放,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再利用,科学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加大投入力度,助力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赋能乡村振兴。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治理效率。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农村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盘活现有资源,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推进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程;打造示范村镇,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质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注重示范带动,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三)强化宣传,切实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村民既是垃圾的生产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还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要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卫生教育,使健康卫生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积极发动村民投身到环境治理中来。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常态化宣传,在言论引导上下功夫,从细处入手,从点滴抓起,营造“人人参与、天天整治”的浓厚氛围。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改变传统思想。要注重教育引导,在中小学开设环保课程,培养青少年养成环保习惯。同时要以家庭为单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培育全民环保新风尚。
(四)科学谋划,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加强监管和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有机衔接,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落地见效,实现农房建设规范化管理、各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指导村(社区)认真执行产业布局、土地使用、村容村貌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方面的整体性长远规划,避免建设治理的随意性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构建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发挥自治效能。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治理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人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党员示范、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鼓励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帮助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细化环境卫生要求,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环境卫生行为规范。建立责任明晰的分工机制:农户负责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村集体负责公共空间治理,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行“积分兑换”“星级评比”等措施,定期公示环境卫生“红黑榜”,激发村民参与环境规划、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强化村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机制。完善环卫设施配置,组建专业化保洁队伍,负责集镇区域日常清扫和保洁工作;推进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将垃圾处理各环节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对制度设计、资金保障、设备配置、作业标准等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一把扫帚扫到边、一支队伍管到底”的城乡环卫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生态环境区域科学划分为网格单元,每个网格明确专人负责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形成责任闭环。坚持整治与管理并重,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强化运行维护,避免重建立、轻管理。创新社区参与机制,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居民积极性,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切实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
总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大关县委党校 陈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