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红河哈尼梯田续写农耕文明新传奇

 2025-05-06 18:25  来源:新华社

在滇南群山的褶皱里

红河哈尼梯田

如同大地浮雕般

自哀牢山巅层叠而下

近年来

当地不断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

这片由哈尼族先民创造的“大地艺术”

正以创新的姿态

谱写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传奇。

这是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风光(无人机照片)。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驱牛犁田(无人机照片)。

红河哈尼梯田中的水资源

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中

循环往复

呈现“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村民在梯田里插秧(无人机照片)。

为了让围绕梯田形成的生态文化

代代传承不中断

云南元阳制定遗产区82个村庄规划

把“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梯田

列为永久基本农田

实施梯田水系修缮

以村规民约传承

“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办法

确保水源常在

这是2月26日拍摄的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的“蘑菇房”与云海、梯田(无人机照片)。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护林员杨正有上山植树。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修缮“蘑菇房”茅草顶。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赶沟人”高有明在清理水渠中的树叶和垃圾,维系梯田的水源畅通。

此外

数字哈尼梯田项目

为千年梯田建立数字档案

形成全要素监测体系

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

实现亩产效益翻番

生态补偿机制

让护林耕田的村民获得实在收益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2月28日,云南省元阳县哈尼小镇的无人机在执行巡视任务(无人机照片);右图:2月28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陈星宇在控制无人机集群操作系统执行巡视任务。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孩子在梯田里抓鱼。

在传统村落阿者科村

“内源式振兴”模式激活了沉睡资源

2018年

村里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

将村庄打造为景区

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户籍入股

既保住了“蘑菇房”的炊烟

成为“活态博物馆”

还实现了村民增收

这是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拍摄的传统民居“蘑菇房”和梯田(无人机照片)。

这个曾濒临“空心化”的村落

在2024年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今年该村户均分红有望超过2万元

2月28,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导游高美华(左)在为游客讲解。2月28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游客在梯田拍照留影。2月26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观光游览。2月26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的梯田游览。

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介绍

在多方努力下

遗产地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

“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

保持了世界遗产的

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遗产区生态红利初步显现

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5月1日,在云南省红河县莲花大道,游客和当地群众在参加万人乐作舞会。2月27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多依树景区看日出(无人机照片)。

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

千年生态系统

正以其独特的中国智慧

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启示——

在守护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世代传承的幸福靠山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开秧门”活动现场,演员以梯田为背景表演(无人机照片)。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身着民族服饰,沿着田埂踏歌而行(无人机照片)。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身着民族服饰,沿着田埂踏歌而行。



来源:新华社

记者:胡超 王安浩维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央媒看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