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水富:“五大”基石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08-15 19: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水富市以“大电站、大港口、大产业、大旅游、大创建”五大基石为依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大电站筑牢发展根基

向家坝水电站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大国重器的代表,是水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自2012年下闸蓄水发电,它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水富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在向家坝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水富市各民族同胞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克服了诸多困难。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与汉族同胞一起,用勤劳和智慧铸就了这一大国重器。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各民族同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共同融入新的生活。如今,水富市正依托向家坝水电站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水电产业,推动能源高效利用,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港口拓展开放空间

水富港是云南第一内陆大港,是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水富加强港口建设,提升物流能力和辐射范围,成为连接云南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枢纽。港口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新能源产品借此更便捷走向国际市场,提升水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水富搭建民族交流平台,举办文化节、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交流交融。还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在更广泛领域共同发展。通过建设,各族群众在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交流中增进团结,欢呼声与掌声奏响民族团结和声,真正做到“以节会友、以赛凝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昭通重要交通枢纽,水富自古是多民族交流交融地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传播。彝族火把节、苗族芦笙舞等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对外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水富港作为云南通江达海的“东大门”,也凭借丰富的航运文化资源,每年吸引滇川两地超万人次的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各民族同胞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欣赏,共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大产业促进共同繁荣

水富抓住国家培育新能源产业机遇,布局水富港、临港物流园、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主导发展该产业。水富经开区已成为云南省重点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吸引53家企业落户。这些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到2025年末,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带动就业4500余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水富注重民族团结创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主题活动等,促进各族群众在企业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员工携手攻克技术难题,生活中增进了解友谊。产业崛起为各族群众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促进共同繁荣。新能源产业融入了丰富民族文化元素。产业园区设计融入彝族、苗族传统图案和建筑风格,展现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特色。各民族同胞共同传承弘扬文化,举办民族文化节、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旅游促进交往交融

水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环境,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锣坝、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和邵女坪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是休闲度假康养佳地。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温泉疗养、休闲度假为主题,吸引大量游客;邵女坪特色小镇被誉为“云南小三亚”,是热门打卡地。景区和小镇建设提升旅游品质,提供休闲选择,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便捷的交通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多年来,水富陆续开通了邵女坪、大峡谷旅游公交专线以及水富至绥江的城际公交,实现了各景区之间“一小时通达”。从此,距离不再是阻碍,交通网的完善,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更成为跨省民族交流的“暖心通道”。2024年,通过便捷交通吸引川渝游客226.1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9%,春节假期省外游客中宜宾、成都占比达17.18%。

在休闲康养产业发展中,水富将民族团结创建贯穿其中。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同时,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旅游服务行业,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帮助就业增收。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中相互合作、共同创业,绘就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新画卷。休闲康养产业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利用水富作为川滇交通要道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如明清古驿道、古建筑等,将其与现代旅游设施结合,打造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各民族同胞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创建推进共同体建设

水富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作为重要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企业等,将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注重挖掘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活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彝族火把节、苗族芦笙舞、汉族传统戏曲等得到传承发扬,成为共同文化财富。水富市系统保护10处文物古迹、新发现10处文化遗存,复建南方丝绸古道驿站。开展苗鼓、车灯、小彩龙非遗培训7期180人次,曲艺《车灯》传承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云富街道文化站创成省级特级站,全年举办“千场演出进千村”等惠民活动80场,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增强认同。各民族同胞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深厚情谊,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同胞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中共同参与庆祝,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通讯员:祖万勇 李才配 文/图

一审:杨超烨  一校:祖万勇  二审:倪 娜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杨超烨  一校:祖万勇  二审:倪 娜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族团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