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专题丨华彩重章多磨砺

 2025-04-24 09:45  来源:昭通日报

导 语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值此春光明媚之际,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在昭通启动“,昭通作家群”文学创作座谈会同期召开。

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现有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全市业余文学创作者达3000余人。近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篇至400篇。

昭通作家扎根生活沃土,讲好民生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多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本期《昭通日报》特推出专题,呈现文学界对昭通文学的寄语与期待。


在当代云南文学版图中,“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昭通籍作家不仅占据省作协主席团近四成席位,更在鲁迅文学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中屡获殊荣。云南文学因“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而自豪。一个地方因作家的辛勤创作而成为一张文化名片,这既是文学的光荣,也是作家的骄傲。昭通,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坐标。

昭通文学的成就源于乌蒙山人的坚韧与执着。面对贫瘠的土地,昭通作家以文学创作的狠劲儿扎根乡土,坚信写作既能改变命运,更能记录时代。这份信念,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以及历届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铸就了昭通文学的辉煌。

然而,盛世之下更需清醒。昭通文学面临着代际传承、创作突破等现实挑战。虽然“70后”“80后”作家中不乏优秀代表,但整体实力与全省同年龄段作家相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于题材挖掘、叙事技巧、时代把握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评论家宋家宏提出的“读书提升理论素养”“名师指导提高创作技能”等建议,确实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有效路径。昭通文学的文脉如何传承?昭通作家如何赶超前辈、超越自我?这是必须重视、深入思考并探索解决路径的问题。

仅以小说创作为例,当下虽有昭通作家在国家级期刊刊发作品,但精品仍显匮乏。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数量虽不算少,但在题材选择与挖掘、创作观念与写作技法、叙事语言与人物塑造、虚构能力与想象力拓展、时代脉搏把握与文学呈现精度,以及从地域化写作向展现中国故事风格转型等方面,昭通作家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可谓任重道远。

板凳要坐十年冷,华彩重章多磨砺。这个要求对所有作家皆是如此。放眼全省,昆明、曲靖、大理等地作家群各具特色,发展势头强劲。昭通作家若要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树立更高标杆,将目光投向全国文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作品特色不鲜明、创作力不持久的作家很容易被时代浪潮淹没。昭通文学要持续保持影响力,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推出代表性作品。

在这个沸腾火热、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作家不仅要有责任感,更要有紧迫感;既要规划好个人创作生涯,更要制订好创作计划。欣慰的是,昭通这片热土蕴含着丰富的创作资源:深厚的人文积淀、光荣的革命历史、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现代化建设的恢宏场景……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昭通作家扎根于此,秉承着勤劳、坚韧的地域特质,完全具备创作出时代精品的潜质。

我们期待昭通作家以更高远的文学抱负,在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让昭通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为云南文学、中国文学贡献更多精品力作。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文学的使命。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

一审:谭泽涛  一校:范 稳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范 稳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专题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