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坝茶”里的“昭通印象”

 2024-09-10 2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当前,全市上下着力营造更加浓厚的“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塑造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本文以昭通“坝坝茶”文化为切入点,从一碗茶里的“昭通印象”、客观“昭通印象”的形成要素、主观“昭通印象”的形成要素、一碗茶对打造“昭通印象”的启迪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一、一碗茶里的“昭通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精神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昭通印象”,就是昭通人民所展现的精神和气质,这是昭通之所以为昭通的根本。“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言简意赅,却很难想起具体的形象符号支撑,容易落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窠臼。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赋予他昭通的姓名,具象到现实又应该是怎样的形象或符号?我在一碗茶水里,看见了一幅最生动的“昭通印象”。

在威信县旧城镇,有一种由来已久的“坝坝茶”文化,街边商铺门口、来往人流量大的乡村路边农户院坝,每逢赶集日,热心的主人就在房檐下煮一壶微涩回甘的茶水,放一个瓷茶盅,供来来往往的乡邻免费自取饮用。四面八方赶来的赶集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背着一大背篓上街售卖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又背回一大背篓采买的日用品,来到院坝边歇歇脚,和主人寒暄几句,倒一碗清茶一饮而尽,或清凉或温暖直入肺腑,乏意便去除殆尽。主人大都很贴心,夏天用铝壶、冷得快,冬天用保温瓶、保暖,放上几条凳子,供路人休息,茶是自家炒制的土茶,水是山上自流的泉水,茶不名贵、水不挑剔、炒制不特殊、泡茶不讲究,然而过路乡邻却一口饮尽、一脸满足。

“坝坝茶”是文明的,喝茶的人都会留意不把茶水弄脏、不浪费茶水,方便其他人饮用;是诚信的,在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也没有哪位过路的赶集人会把茶壶茶杯“顺手牵羊”,主人家不需要作怎样的承诺,却坚持一份温暖的善举;是包容的,来往行人,无论鸿儒白丁、庙堂布衣、富裕贫穷,一壶茶、一瓷杯,没有例外;是友善的,主人天然的善意,歇脚时的谈笑寒暄,挽留进屋吃顿便饭,便是最和谐的画面;是淳朴的,一碗再普通不过的茶水,一张张最单纯的感激的笑脸,没有太多利益计较;是勤劳的,农家几十年如一日免费提供茶水,院坝清洁、茶壶干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出行搭车,渴了喝瓶装水,“坝坝茶”的文化似乎也逐渐跟不上时代快速驶去的列车,而今只有极少数的老人还在坚持把这一壶茶放在屋檐,喝茶的也只是些老年人,“坝坝茶”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坝坝茶”中所蕴含的文化,却依然扎根在人们的生活点滴中,只是以其他或鲜明或隐匿的方式在不断呈现,并给我们以无限的温暖和启迪。

二、客观“昭通印象”的形成要素

对“昭通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昭通人民自身具备的精气神这一客观“昭通印象”和受众对昭通人民精神气质的总体感官这一主观昭通印象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

客观的“昭通印象”,即“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精神形态,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条件。归纳起来,影响“昭通印象”形成的要素主要包含地域要素、风貌要素和人文要素。地域要素,是指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每个城市本身和城市特质都存在深层次的内在差异。风貌要素,是指房屋外观、标志建筑、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外观风貌,外观风貌是人长期生活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人的精神面貌造成影响。人文要素,包括历史、民族、民俗等诸多方面,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明风尚,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形成起到最直接、最深刻的作用。具体而言,“昭通印象”的形成,是在大山大水大峡谷的自然环境中锻造出来的,是从望帝故里朱提秘境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是红军长征过扎西、乌蒙回旋战的红色血脉中滋养出来的,是629万昭通人民由乌蒙闭塞走向昭明通达的艰苦奋斗中锤炼出来的。

文明是他的底色。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便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厚重的文化传承,让昭通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孕育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赋予了昭通文明的底色。

诚信是他的信条。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曾经的昭通商贾云集、马帮四至,商贸业发达,赋予了昭通诚信的信条。

包容是他的内涵。昭通属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现有45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23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多民族相互包容、共同繁衍生息,赋予了昭通包容的胸怀。

友善是他的标签。“五尺道”上依然清晰可见的马蹄印、闻名千年的昭通朱提银、“会馆之都”昭通古城,见证着五湖四海的客人往返于昭通,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同昭通人民和谐相处,共同造就了昭通的繁华,赋予了昭通友善的标签。

淳朴是他的注脚。受自然、气候、人文地理和来自东西南北文化交汇,潜移默化地造就了昭通古朴的乡风、淳朴的民风、和谐的家风,昭通人民普遍淳厚质朴、待人真诚,过着贴近自然、朴实素静的生活,赋予了昭通淳朴的注脚。

勤劳是他的根基。昭通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域,境内或是“天寒地冻不出种”的高寒山区,或是山高坡陡“地无三尺平”的高山深谷,耕地稀少,粮食种植相对困难,“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成了祖辈的真实写照,赋予了昭通人民勤劳的根基。

三、主观“昭通印象”的形成要素

主观的“昭通印象”,是受众对“昭通印象”的总体感官。是在人际传播、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换成市外来客的角度来思考何为“昭通印象”。

当我们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我们首先在既有的观念对一座城市先有一个模糊印象,然后通过网络、短视频等搜索关于这个城市的相关消息,和朋友交流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查找和制定我们的旅游攻略,找到“为什么去”的理由,从而构建起我们的预期印象。当我们自驾、乘坐火车、飞机来到一个地方,先经过农村、城郊,道路两旁的房屋,是低矮的民房、破旧的残垣断壁,还是绿树成荫、整洁舒适的农村小院,视线内的景观、天气、道路交通状况、道旁的建筑风貌、服务区的服务水平等等构成了我们的第一印象。当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后,我们会在这里吃穿住玩行,这个时候,对享受的服务水平、景点风景、餐饮住宿、环境卫生、交通“最后一公里”便捷度等构成了直接印象,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会和当地人进行深度的沟通交流,这交流中体验到的是诚信、善良、淳朴等积极感受,还是狡诈、功利、贪婪等负面感受,会成为我们对一个地方印象评价最重要的指标。

所以,从市外受众的角度出发,来之前需要我们创新内容、形式、手段进行有效宣传,抓住受众视线;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整体风貌、环境的治理,提供便捷的交通和优质的服务;到来后需要我们提供便利的设施、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给受众以情感上的认同。

四、一碗茶对打造“昭通印象”的启迪

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落脚点在全面提升昭通内生动力和对外良好形象,归结起来最终是反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什么样的“昭通印象”,如何打造好“昭通印象”,结合昭通的“坝坝茶”文化和对昭通印象形成要素的分析,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重点。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充满温情的。一碗“坝坝茶”给人的情感认同要远高于文字的宣传,关键就在茶水里蕴含的情感温度。随着受众逐渐对“硬”推广的文化宣传等陷入审美疲劳,他们会更多关注得到的各类情感体验、精神和价值的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会借助新媒体实现迅速且深度的传播。所以,打造“昭通印象”要注重对受众的情感关照,找到“昭通印象”积极向上而又充满温暖的精神符号,挖掘推广好“软资源”,扎根于昭通文化的沃土,围绕六种文化风尚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推进朱提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会馆文化等的研究阐释和开发利用,以鲜活的人和事找准“昭通精神”中的思想脉络和理论精华,充分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群众主体的。人是“坝坝茶”文化的核心,是“坝坝茶”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坝坝茶”文化的获益者。在“昭通印象”的塑造中,城市、美景、配套等都是外在的躯壳,既由人民创造,又需要人民维护。人的现实表现和精神面貌才是灵魂,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动力,也关系到受众对于“昭通印象”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全民广泛参与,充分汲取群众的实践智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涵养文明风尚,“昭通印象”才能有形有质。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挖掘六种文明风尚背后的人的故事,结合现代理念和时尚元素,加强内容创意和产品设计,创作融入六种文明风尚的地方题材、品质优良的文化精品。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特色鲜明的。“坝坝茶”由群众自发开展,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这在全国都是鲜有的。当下,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城市精神的提炼与推广也存在同质化现象。把握好地方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质、历史文脉,成为实现城市形象的差异化塑造的关键。比如,提起成都就想起“休闲之都”“熊猫之都”,提起丽江就想起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艳遇之都”和那一曲轻快愉悦的歌曲《小宝贝》。所以,在“昭通印象”的打造中,只有充分结合昭通独特的地域元素、风貌元素、人文元素,找准昭通有别于其他城市、有辨识度的区域特色,将六种良好风尚与昭通标志特色深度融合,找到有竞争力的“昭通价值”,塑造昭通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和精神品格,才能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被青睐。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具体可视的。文化是宽泛抽象的,“茶”却具体而生动,文化只有在“茶”里,才能呈现其中蕴含的力量。文化的宣传来得最为复杂,它没有新闻宣传的可辨识度,没有知识传播的系统客观,也无法强行进行灌输,“昭通印象”要想为受众所记住并接受,只有找准“昭通印象”里类似“坝坝茶”的鲜明符号,挖掘承载昭通精神的符号体系和物质载体。要聚焦如何展现昭通的蓬勃态势与生机活力,展现昭通的温暖关爱与生活宜居,紧密结合昭通秀美的自然风光,探寻文化根脉,夯实精神基石,挖掘“坝坝茶”之类典型,以具体可视的标志物、客观形象、特色民俗甚至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场赛事等作为支撑,推动“昭通印象”传播由物质层面向价值层面转化。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有的放矢的。临街铺面的坝坝茶,解决的是赶集人群口渴歇脚的需求,增加了铺面的客流,这也是支撑这一风尚坚持几十年的因素之一。“昭通印象”的塑造,目的不应局限于塑造本身,而应该是聚焦激发群众发展动力和提升城市良好形象这两个落脚点,有的放矢地满足受众需求,最终形成“印象塑造—吸引客流—回馈经济—印象提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只有坚持目标导向,聚焦“目标客户”的消费和情感需求,制定相应的传播重点、传播渠道和传播节奏,紧跟媒介融合新趋势,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互补优势,展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进行创意化表达、精准化传播,嵌入日常生活回应受众需求,只有有的放矢地提供昭通特色“价值供给”,才能实现“昭通印象”打造的良性循环。

从一碗“坝坝茶”里,我们能够看到,“昭通印象”应该是系统配套的。提供一壶“坝坝茶”,主人得打扫干净铺面,洗干净茶壶茶杯,摆上歇脚的凳子。城市印象的塑造如是,基础硬件和服务是开展其他一切引导、宣传、推广的基础,否则宣传推介做得再好,也只能留下一座“来了就不想再来的城市”的负面名片。所以,打造昭通印象,必须同步完善好旅游、交通、配套服务等基本供给,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体验提质升级,只有不断做强配套、做优服务,“打扫屋子沏好茶”,让市民有一个满意幸福的生活环境,让游客有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昭通印象”才有持续繁荣的土壤。

作者:王恒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社会科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