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丨美味承载的乡愁

 2024-05-24 14:43  来源:昭通日报

在我的家乡巧家县老店镇,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管到了何处,“家”永远是那个最让人感到温暖而舒适的港湾。打开记忆的阀门,家乡的味道就像一个以味觉锚定的定位系统,牢牢地缠住了我的味蕾和思念。

忆往昔,家乡的麦芽糖、燕麦甜酒、干巴洋芋等美食让一股浓浓的乡愁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一个朴素而静美的乡村。

勾魂的酸萝卜和葵花籽

在我看来,酸萝卜和葵花籽是我家乡最诱人的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街上卖酸萝卜和葵花籽的,多是些老年妇人。切好的酸萝卜片红里透白,炒好的葵花籽用小提篮装着,用大小两种杯子量着卖。大杯像玻璃茶杯那么大,一杯两角钱;小杯如玻璃酒杯那么大,一杯一角钱。

记得我曾花了五角钱,就吃够了酸爽的酸萝卜,嗑够了嘎嘣脆的葵花籽。当然,干炒葵花籽说起来很普通,但那时它的售卖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双“蒿枝棍”筷子

入冬以后,第一碗热腾腾的燕麦汤圆入口后,乡亲们便把寒冷抛之脑后,味蕾带来的满足总会勾起一段金色的回忆,那些荞麦丰收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喜悦的时刻。

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蜕去绿衣亲吻大地的时候,辛劳的父老乡亲们顾不上欣赏秋日的美景,便投入到一年中最辛苦,也是最期待的收割荞麦中。经过一个月的忙碌,映入眼帘的是比去年摞得更高更大的荞麦捆,田间地头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这时乡亲们便会集聚在一起,纵情地品尝一碗荞疙瘩饭或燕麦汤圆。

在我的家乡,历来都有种植荞麦的传统。种甜荞,也种苦荞。杂粮中,荞麦的产量次于红薯、玉米、小麦。每年种了春荞,还种秋荞,出产的荞麦产量高、品质好,颗粒饱满、营养丰富。

收割荞麦时,每家每户都会留一人在家做早饭,其余男女老少在天刚亮就开启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步行,翻山越岭到“梁山”忙收割。为了节省来回时间,做饭者会在中午时分准时将饭菜送达收割地,并就地取材削“蒿枝棍”当筷子。

这些年,哥哥、弟弟常年在外打拼,我在县城工作。年迈的父母已不再种地。2023年秋天,在通往“梁山”的小路上,我与父亲兴高采烈地聊着关于荞麦的故事。荞麦,这个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却有着不平凡的营养价值。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还能降低血糖、血压,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土地、在农民、在农村,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时过境迁,我去过很多大中小城市,品尝过很多的美食,但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心底的味道。“唇齿留香,守护传统的滋味,也是守护家的归属感。”当我在键盘上敲打《家乡记忆》的文稿时,敲着敲着,我已垂涎三尺,心神早已飞驰故乡。

作者:张顺富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